莱州市驿道中学2022-2023工作总结

日期:2023-02-24     

字号:

一年来,驿道中学在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驿道中学紧紧围绕市局工作部署,按照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总体要求,按照“提思想、促发展、抓质量、求突破”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管理提标、常规管理提效四大工程,学校有了新的发展,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存在感显著增强,敬业乐业风气正在形成。

学校先后被评为莱州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莱州市学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莱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初中女子组男子组均获得前八名、在莱州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中获初中组踢毽子团体总分第一名。政治教研组、语文教研组获“莱州市先进教研组”。师生层面,有二人次获“烟台市教坛新秀”称号,三人次获“莱州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二人次获“莱州市体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二人次获“莱州市美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十三人次获“莱州市优质课奖”,六人次获“烟台市2人、莱州市优秀课程资源4人”。

一、强化党建引领,以党建文化营造育人新境界。

1、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教师思想境界提高。

学校党支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党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学党章,学重要讲话精神,学党史文献、慰问老党员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弘扬正气,激励后进,形成了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良好氛围。我校党员先后参观过初家、葛城、市民之家等红色教育基地,走访慰问退休老党员,提高政治立场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导党员干部、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山区教育中。在党员队伍中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率领学科组针对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开展中青年教师课题研讨会、教师基本功大比武、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促使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2、创新党建活动形式 教师政治境界提升。

首先学校打造党建文化长廊,设置党建文化宣传栏、宣传语,充分展示党建成果,将党建文化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思想高地。再是学校构建教育党建工作室,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培养创新进取的干部队伍、党员队伍、教师队伍,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党员教师观看“榜样”系列专题节目,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学生和家庭当中,着重解决贫困生资助、薄弱学科帮扶、差异学生心理辅导等问题,成功化解学生和家庭中的困难和矛盾,受到家长朋友的一致好评;继续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深挖身边的榜样人物,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二、关注教师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一)以读为本,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升。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深入开展以“师生共读书,同建书香校园”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大兴读书之风。一是大力投资为教师购买教育书籍或杂志,及时向教师推荐专业阅读书目,鼓励教师自己购书或网上阅读,组织集体深度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二是积极组织为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理论素养的提高。三是举办教师读书演讲比赛,以赛促读,全面提高了教师素养。四是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鼓励教师多写多投,积累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经验,宣传教育心得,收获教育快乐。

(二)通过自我反思,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善于反思是提高工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点。每天都会碰到有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那些教学实践的火花正是教师提升自我最有价值的素材。所以,教师要强化课前、课中、课后反思,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同时我校将利用学校现代化技术条件,在老师自愿申报、自选时间、自定内容的“三自”前提下,将教师自我确认的“优质课”、说课、常态课等作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客观材料,自我分析、自我反省、不仅找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能产生了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需要。

(三)科研内化,教师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针对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我们确定的科研原则是:实际教学遇到的教学问题就是研究课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我们的工作理念是:研究的关键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彻底打破教师对科研的“神秘感”和对成果的“敬畏感”,将科研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动,引领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以期真正实现:备课时,能进行课堂教学再度开发,教师是研究者;上课时,教室就是实验室;下课后,教师就是反思者。

同时,学校不断加强与联谊学校的教研科研交流,定期与文峰学校举行联合教研活动,得到了共同体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指导,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业务发展。

三、聚焦课堂教学,以课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一)建设高效课堂,促进教学模式提效。“质量是学校生存的关键”,在开足开齐课程课时的同时,我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自主传课、共同磨课、集中备课、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每个级部、每个学期完成一定数量的优质课例,完善学科课程资源。此举一方面避免了教师单打独斗的弊端,集中了年级、学科的教学优势,教师自身的奇思妙想与教育名家的完美融合,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循环,实现资源共享,精心打磨的精品课例,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科教研日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思想提升。新学期开始,我校推进落实“学科教研日”活动,每周每科安排2节课时间,由学校领导、学科组长共同带领本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的进行教研活动,并将教研的效果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避免“走过场、走形式”,解决教师“重教轻研”的思想。

(三)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在全校范围的开展“课堂教学比武月”活动,从听课的各环节认真评价,通过活动,及时总结,健全和完善符合我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课堂教学演示进行直播,真正将平日大练兵落到实处。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推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深化立德树人,以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管理提标。

(一)整合德育和学科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学校全面落实新课程要求,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各科教师(不仅是班主任)的德育意识,学科课程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德育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中蕴涵的德育资源优势,有目的地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将一些德育故事、德育知识输入到学生的脑海中。使他们在无形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切实抓好以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的“第二课堂”。

1.通过开展对《朱子家训》、《国学读本》、《经典诗词》经典名篇的诵读;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一吟”以及古诗文摘抄、优美句段摘录、心得随感撰写等活动;加强对学生优秀文化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通过书法课练习,不仅让学生在横撇竖捺中体会到汉字文化的内涵魅力。

2.通过安排适量的劳动实践课。校内设立劳动基地,让学生亲自开垦、松土、施肥、播种、浇水。不仅使他们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艰辛,父母不易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节约意识,体会劳动的快乐,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认可。

(三)适应新形势,发挥网络德育“第三课堂”的作用。

1.利用家长QQ群和微信群,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不定期发送一些读书心得、学习方法、成长体验、安全常识、文明规范等温馨信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德。

2.利用学校的微机室,组织学生举行“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学习烈士事迹,给烈士留言、献花等,培养学生的革命传统精神。

3.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施,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法制教育栏目、环保减排影像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法治观念、环保意识。

(四)积极稳妥组织校外德育实践的主题活动,拓展德育活动渠道。

1.学雷锋日,组织学生到驿道卫生院、驿道社区清扫卫生,让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受到了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教育,也让雷锋的精神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2.清明节,组织学生探寻清明文化,到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不仅使学生们通过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力,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文化,而且通过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对革命烈士的记忆,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五、实抓艺体教育 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提效。

学校围绕艺体特色教育,抓住阳光课间的“活力”展现,开展艺体“1+1+N”活动。学校还建立健全了相关考核量化机制,保证艺体教师的绩效考核数额,激发了艺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了阳光课间活动规范化、系统化,保证了活动开展的持续性、丰富性和生动性。

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需要,将跳绳、踢毽、大接力、拔河等活动内容进行有序整合,把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打造成为颇具特色的校园亮丽风景线。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丰富了他们的文娱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艺体工作受到督导评估检查组的一致好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