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中心小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活动及成果

日期:2023-11-30     

字号:

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中心小学2023-2024学

年第一学期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活动及成果

时间:2023年9月15日     

参加人员:曲凡卿  顾爱省 王小东 孙海燕 王丽娟 侯信林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知识如何教学的研究

中心发言人:曲凡卿

    一、活动讨论

    1.交流学习网上搜集资料《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策略》写的批注。

2.组成员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要讲的课来交流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教授地理知识

顾爱省老师:本节课以看图猜谜的游戏导入课题。地图(图片)与谜语的结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从地图(图片)上 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我国国土的一些特征,又在谜语的文字中强化部分特征,得了较为深刻且具有一定系统性的知识。

侯信林老师:本节课中教师设计的这种导入课题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王丽娟老师:教师本节课利用在“中国疆域图”上找一找的方式让学生找从北到南的四大海域、我国的第一大岛、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王小东老师:学生在列举完熟悉的邻国后,在求胜心和教师的引导下,回归地图,开启了"发现之旅"。随着一个个平时他们鲜有关注的邻国被找出来,学生在惊奇之余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孙海燕老师:王老师刚才说的找一找环节,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所学,并适时引入问题--拥有如此广阔的国土、如此众多的邻国,我们该如何保卫国土和家园呢?如此,本课的重心--神圣国土不可分割就呼之欲出了。

二、活动总结

道德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地理题材有其独特意义,不仅有利于从自然的角度深化儿童的道德学习,还有利于发掘地理教学的价值内涵。基于这种考虑,建立地理题材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发挥地理题材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抓住一个“点”,然后由“点”及“面”,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世界的大门。教师要注重展示真实生活的多样层面,拉近地理题材与学生之间距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成长,挖掘真实生活背后所蕴藏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品德行为的内化。

三、活动成果

经过教研活动,老师们知道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知识如何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经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倾听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附学习资料: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

策略

一、聚焦真生活——由“点”及“面”

道德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地理题材有其独特意义,不仅有利于从自然的角度深化儿童的道德学习,还有利于发掘地理教学的价值内涵。基于这种考虑,建立地理题材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发挥地理题材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抓住一个“点”,然后由“点”及“面”,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世界的大门。教师要注重展示真实生活的多样层面,拉近地理题材与学生之间距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成长,挖掘真实生活背后所蕴藏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品德行为的内化。“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它出自《道德与法治》五上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地理类题材,重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通过体会祖国风景名胜、自然风光的美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第一次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遗产以及文化遗产,笔者搜集了大量的图片素材、文字材料,通过笔者讲授学生听的形式展开,虽然本人很努力地想让学生知道这些遗产背后的更多东西,但因为学生不熟悉,课堂上根本无法激起他们跟本人一起探讨的欲望,他们对很多自然文化遗产都是陌生的。于是,在第二次的课堂上,笔者进行调整,从众多自然文化遗产中选择以西湖作为切入点与学生来展开讨论。因为西湖就在自己的家乡,很多学生目睹过它的秀美风光,也听到过许多有关西湖的民间历史故事,课堂上学生发言很积极,学生通过西湖这个点了解到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背后丰富的人文性,从而也由点及面,明白我国许多地方的自然文化遗产像西湖一样,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内蕴,以此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珍贵,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祖国自然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二、强化真体验——从“远”到“近”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哪怕地理题材也不例外。但由于“道德与法治”中的地理题材离学生生活较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跨越时空给学生以道德生活的引领,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离学生远的地理知识转化成离学生近的生活地理和社会地理。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的感性化、直观化特点,将地理知识中抽象的、深奥的内容,转换成更接近学生生活经验,更能够体验的情境形式,通过强化体验,化远为近。

“来,接下去有请我们的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各地景点!”掌声响起,6位学生轮番上阵,他们有的手拿相片,对自己游历过的景点风光赞不绝口;有的播放视频,介绍自己一路游览参观的当地特色风俗活动;还有的捧出各色物件,告诉大家这是某地的特色特产……台上的学生讲得滔滔不绝,底下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这一幕,发生在笔者第二次试教的课堂上。与之前第一次上课,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在第一次,笔者播放了能展示各地美丽风光的视频,但学生除了说“真美啊!”便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谈,现在想想这应该也是必然。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了解过的东西,又有什么可以交流呢?更不用说激发情感了。因此在第二次课的课堂上,笔者设法拉近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创设学生们更喜欢的真实情境,让生活中有过亲身体验的学生来给大家介绍自己亲身游览过的景点,这样的形式更受欢迎,不然你看,小导游介绍时,那无数举起的小手,那互动的交流,便是最好的证明。

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地理题材的内容相较于其他题材知识性更浓,情感性不强,因此,教师如果把具体内容放到真实情境中去,更能激发学生切身实际的体验,从而带动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真正成长。

三、解决真问题——化“虚”为“实”

小学“道德与法治”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真实的认知与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学生真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地理知识题材涉及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多困惑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来自学生的真实问题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真实、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化虚为实”的目的,激发学生自然情感并真正指导于他们的生活,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正如此课“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它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一个行为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保护自然人文遗产、保护环境。但是,如果课堂上,我们只是告诉学生,这些自然文化遗产很宝贵,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样说了,他们就会去做吗?也许他们能明白重要性,可是他们不会处理。因此,我们的课堂上就要有真正的行为指导,并最终落实布置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针对这一点,笔者在本课教学的第三环节,除了通过新闻分析让学生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更是通过安排“设计旅游文明公约”来指导学生具体该怎么做。活动中,每个小组都进行充分讨论,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外出时,旅游时可以为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做点什么,然后把大家意见综合起来,制作成《旅游文明公约》,每个学生都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份公约,来自学生自身的意愿,更有亲切感,他们也更愿意去遵守。课后,笔者还制作了一份评价表,让学生在外出游玩时随身携带,只要做到了《旅游文明公约》上的内容,就可以请家长在上面打星签字,可以在笔者这里换取积分。这样的实践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对学生的行为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化虚为实。

“来自真生活,解决真问题”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大追求,从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经验、素材能使地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从教学素材的选取,学生体验的激发,目标问题的解决入手,合理运用生活之源,由点及面、从远到近、化虚为实,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度,那么就能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中进行学习,更能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