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和共同体学校的助推下,在兄弟学校的帮衬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柴棚中学又获得了点滴成绩:先后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突出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先进单位、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中小学“德融数理. 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实践应用教学设计方案评选优秀组织单位、中学生篮球赛男队前八名、语文、历史两个教研组获表现突出教研组、烟台市社会劳动申领制试点学校;2023届34名毕业生,实现了由升初一后第一次期中考试的3名优秀生到中考时9名优秀生的新跨越。
学校的现状是:现有学生123名,分布于半径为20余里路的29个自然村,其中接受贫困资助学生 40人,单亲家庭学生15人,留守学生8人,有证的智障等残疾学生5人。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12人,40岁以下教师3人;有党员9名,预备党员1名;有正高级教师2名,省特级教师2名,烟台市学科带头人1名。针对现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党建引领、师德先行,教师发展行稳致远
首先,继续丰富完善学校党建品牌,着力于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将目标根植于对党员政治素质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提高上。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利用超教职工三分之一的党员比例,带动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将工作重点落脚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次加强师德建设。针对学校老教师比例较高,年轻教师比例低的现状,通过师德专题会议,综合研判学校师德师风现状,进而制定师德建设工作计划;每周的行政例会,汇总发现的问题;通过专题讲座,师德典型的选树等形式,引导教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月活动,通过警示教育大会,集中学习、对家长公开承诺、学生级家长评议师德等方式,提醒教师谨记师德底线,严守师德规范;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诊断、心理健康讲座、建立教师健康档案、送温暖、丰富的教职工文体活动等形式,逐步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教师服务意识。
再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每日校长推文和教师自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知识。发挥校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优势,借助“三苗”工程,加大领军人才、骨干教师培养,发挥好学校各领域领头羊作用;通过“两笔一话一技术”的扎实落实,不断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保证学校发展的强大后劲;通过对班主任的培训,不断提升、强化了对学生的管理。
二、科研先导、常规落实,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开展教研员入校指导课堂活动。3月16日,我们邀请初中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一行7人到校,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再次助力我校课堂教学的规范。
二是修订完善“七项规范”标准。借助今春共同体组织的常规材料展评活动的东风,组织骨干力量修改完善“七项规范”标准内容和管理细则,形成切实可行的《“七项规范”指导手册》,并组织全员性的通识培训和有针对性的学科培训。
三是开展教师备课“优化提质”展示活动。组织了多轮次的课时备课展评活动,每一次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课堂活动、课堂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其中的1-2个环节进行重点关注,不断提升教师备课的学科内涵。
四是开展课堂教学“增效提质”行动。以“提高课堂效能”为重点, 让“听评课”作为督促、改进的重要手段,突出新课标、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关注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运用。
五是开展作业管理“减负提质”评选活动。我们提出,布置的作业必须批改,不批的作业不要布置。通过对作业的统筹保证作业的质和量,通过教研组和教导处的抽查保证作业的批改。
三、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学生面貌日新月异
以“自律强魄,唯美德馨”的德育品牌建设为抓手,构建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工作新机制,并不断优化品牌的六条实施路径。
(一)协同树德
我们将协同定位于家校社协同和全员协同。将家委会制度,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发放家庭教育报等有效落实; 2023年2月开始,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在本校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拟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分阶段落实相关措施,有效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行动督导,并以有效评价作为实施的最根本保障,也正是由于“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我们实现了家访全覆盖。
(二)管理正德
持续加强班级管理,以班干部培养为先导,以常规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着力于习惯养成,有效实施对学生的量化管理,逐渐实现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尤其针对本校留守少年、随班就读少年、弱智少年比例较高的现状,我们通过建立档案、个案分析、量身制定措施、有效心理疏导等措施,携手搀扶着这个群体慢慢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三)文化育德
重新设计、规划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校园文化环境,重新解读了校训,将“五育”有效赋予到“厚德博学,健身怡心”的校训中。在此基础上,以健康校园、文明校园创建等为抓手,着力打造基于学校特点的“三牛”精神文化、书香文化、文明礼仪文化、乡土乡情文化、绿色生态文化、校园网络文化、仪式文化等。
(四)课程知德
利用“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试点校的契机,持续进行德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成效明显,优秀教学设计有3名教师获市一等奖;以校为本,我们充分挖掘当地资源重新进行了校本课程顶层规划,并新开设《植物的药用》、《动物的灵性》等新课程。校本课程《一枝一叶总关情》参加山东省优秀校本课程设计并获山东省一等奖。
(五)活动守德
开学典礼、建队节、入团仪式、军训、运动会、体操比赛、中考百日誓师仪式、毕业典礼等,每一个仪式都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震撼心灵的育人效果; “体验春节习俗,走进最美中国年”活动、“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月系列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榜样精神”活动、 “享劳动之快乐,扬劳动之美”主题月系列活动、 “迎国庆”爱国主题教育活动、 “我读书我快乐”主题月活动等,让学生无不在遵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着道德精神的洗礼。
(六)实践修德
深入进行劳动教育的探索于实践。作为烟台市社会劳动申领制试点学校,我们联系当地的村书记、市场管理员、养殖户,在肉牛交易市场和众多养殖户里,我们确定了肉牛交易市场和莱州煜林一派肉牛饲养场为学校社会劳动基地,学生分批次在饲养员的带领下,参与牧场一天的工作,学习喂牛饮牛、清理消杀牛舍等劳动技能。孩子们在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中,体会父母劳动的不易,进而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
四、安全保障、设施跟进,文明校园和谐温馨
塑胶操场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并种植100余棵绿化树木;完成近100米院墙的翻新,完成传达室顶盖100余平方的隔热层施工;完成400余平方的道路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