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招远市丽湖学校小学部2023-2024学年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日期:2023-10-18     

字号: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招远市丽湖学校三年劳动教学实际,整合学校、家庭、基地、社会四方劳动课程资源,推进我校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劳动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劳动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形成必备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锤炼认真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树立勤俭、节约、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为遇见更美的自己,创造未来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二)阶段目标

1.童真学部(1-2年级):根据本段《劳动清单》,坚持每天劳动,做到生活自理,乐于劳动。每年能学会三至五项劳动技能,感受劳动乐趣,初步具备服务劳动意识和基本能力,积极参与三项劳动,感受劳动乐趣,养成劳动习惯。

2.向善学部(3-4年级):根据本段《劳动清单》,认识并锤炼劳动技能,坚持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一名爱劳动、能劳动的好少年,让学生学会接纳与自我表达,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明确个人权利和责任,实现有建设性的团队交流和沟通。

3.承善学部(5年级):根据本段《劳动清单》,熟练掌握必备劳动技能,具备劳动服务精神,乐于参与服务劳动,主动参与社区环保,能根据劳动任务,制定好劳动计划,懂得合作劳动,乐于劳动创造,形成较强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课程设置

(一)一节劳动必修课(1 2 3 4-15 16 17 18 )周第一节课

(二)一个集体劳动周(五一劳动周龙丰源劳动基地)

(三)校内多彩劳动课(第5-14周周四下午一二节)

(四)校外劳动实践时(各班级自选龙丰源劳动基地)

(五)七日劳动清单(学生根据劳动清单坚持每天劳动)

(六)各年级研学旅行((1 2 3 4-15 16 17 18 )周第二节课共8课时)

(七)校园劳动服务岗(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八)课程评价(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

三、课程实施

1.基础同修:上好劳动必修课,掌握相应劳动技能

教师结合学校“”劳动课程体系,以学生劳动清单、学校劳动资源为基础,编撰各年级校本课程,童真学部(1-2年级)以生活自理为主,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为辅,侧重兴趣的培养、自理能力的提升,动手能力的提高;向善学部(3-4年级)以劳动技能锤炼为主,以服务家长、服务他人为辅,侧重劳动技能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品质的提升。承善学部(5年级)以夯实劳动品质为主,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辅,注重良好劳动品质的提升,注重创造与服务劳动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

2.清单必修:落实劳动清单,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校依托《劳动课程标准》,开发五个年级的家庭“七日劳动清单”。每个年级的劳动清单分为“五日清单”和“七日清单”共计14条,五个年级共计70个劳动项目。学生根据劳动清单内容,进行日常劳动,提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3.兴趣选修:开设校内多彩劳动,打造人人精彩劳动

每学期初,学校采取结合个人专长,采取“教师申报+学校审批”的方式,确定教师任教的多彩劳动课程。教师开课情况需要在学期初确定,上报学校审核存档,作为教学评估的依据。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聘请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尤其是劳模、传统手工艺人等到校担任义教教师,对师资进行有益补充。活动中授课老师教授学生基本技能,针对技能要点进行系统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生通过兴趣社团体验劳动教育,获得职业启蒙。

4.基地多修:建立双基地,夯实劳动舞台

校内劳动以“湖心农场”为校内劳动基地,各年级承包责任田,根据节气进行耕种、收获。校外依托龙丰源劳动基地,各班级自选劳动项目进行长期承包打理。学生通过出力流汗感受劳动的不易,学会珍惜幸福生活,尊重劳动者。

5.周节共修:设立集体劳动周,开启沉浸式全域劳动

学校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设立5月1日——5月7日定为“五一劳动周”,依据各年级学生特点,依托学校劳动清单的劳动梯度,开发学部劳动周课程,实行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并根据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

6.研学乐修:开启劳动研学,提升劳动素养

完善各学部研学旅行课程,制定每次研学活动方案,确定研学地点,下发致家长一封信,借力家委会,召开研学前安全教育班会,印发研学手册等方式做好研学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在研学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培养了自理能力、实践能力。落实研学后的评价与反思。

7.服务互修:校内劳动责任岗,校外班级实践行

学校设立校内劳动服务岗,通过岗位招聘,确立岗位负责人,明确劳动服务岗位职责,坚持每天劳动服务,打造洁净美观的校园学习环境,实现“人人劳动为为我,我为人人劳动”的愿景。周末和节假日以家委会为主,各班级灵活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全面提高学生服务意识,增强学生服务能力。

四、课程评价

学校注重对学生的劳动评价,以评促劳,以评提质。采用表现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融生于每一次活动,每一节劳动课中,从学生的参与度、劳动的技能掌握熟练情况、劳动成果等方面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注重激励,培养兴趣,提高自信。

成果性评价主要有三大板块组成,一是多彩劳动节成果展评,二是研学旅行成果展评,三是学期末的劳动技能大赛。

(一)对教师的评价

1.教师根据班级实情,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活动目的,细化课时备课,授课过程严谨有效。

2.按照学校规划落实劳动教育,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共18课时。

(二)对学生的评价

1.校内劳动校内评价,根据劳动情况,优秀的奖励3米币,良好的奖励2米币,合格的奖励1米币。

2.家务劳动家长评价,根据劳动情况,优秀的奖励3米币,良好的奖励2米币,合格的奖励1米币。

3.根据米币数量评选50%的校内劳动之星,50%的家庭劳动小能手。

五、课程保障

1.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制度保障

(1)建立合作的指导体制,提供人力保障。由于劳动教育是全员参与的学校行为,需要整合校内外的人力资源。因此,学校将建立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为辅、家长志愿者为补充的合作指导体制,以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成效。

(2)建立开放的教研制度,提供质量保证。一是建立校级教科研制度,以学校、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使学校能够宏观把握课题研究进程,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3)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提供政策保障。制定课题研究教师检查与评价制度、激励和奖励制度,增强劳动教师信心。

2.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课程实施的环境保障

劳动教育不局限在校内、课内,需要扩展到校外广泛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因此,学校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环境资源,为研究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1)建立并完善校外劳动基地活动制度,取得他们的支持,发挥资源优势,为师生个性化劳动实践提供便利。

(2)通过家长委员会,争取家长对劳动教育支持,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并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2023年8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