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市辛安镇第二小学2020-2021学年教学研究活动及成果

日期:2022-09-08     

字号:

辛安镇第二小学学在2021年12月辛安镇第二小学进行了“学评教一致性”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了教研活动事项, 取得了结题成果,获得了顺利结题荣誉。 

辛安镇第二小学 2020-2021 学年教学研究活动及成果 

时间:2021年12月16日 

参加人员:徐金虎,于瑞娜,李宁、张建华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小学数学“学评教一致性”教学策略研究

中心发言人:于瑞娜

一、活动讨论 

课堂教学中学评教不一致的原因剖析

一是教师的目标意识薄弱。目标意识薄弱表现在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主体错位、内容表述过于空泛。首先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而在表述时也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调查多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表述中都使用了“通过……使学生”或者是“让学生……”这样的话语。很明显是把学生当做学习的客体,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新课改以来一直强调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是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上述教师的表述中,很明显教师设定的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是被动的,而不是站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

其次,教学目标表述空泛;科学的目标表述应是行为动词+行为条件,清晰具体明确、可测、可量,可评。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评价。但是从收集到的4位数学教师教学目标,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内容比较的空泛,没有具体的行为指向,不利于教师对其进行评价。

再是,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够具体,难以测量和进行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内容中缺乏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没有指出学生通过什么方式,要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等。这也说明了教师对于目标意识的缺乏,缺乏对于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估。

二是教师的评价素养不够。课堂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评价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具有评价意识的表现,不仅仅是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行为态度、学习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还能够根据教学目标、相应的评价任务、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求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此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评价素养缺失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缺乏专门的评价任务设计;教师评价素养的缺失还体现在无评价反馈,评价内容的单一。教师评价素养不够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随意化,不指向教学目标。

三是教学活动不足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足以实现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并不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这个目的,从课堂观察量表上发现,只有70%左右的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有30%的教师还未意识到,这就最终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一致。教学活动开展不足以实现教学目标一方面也表现在教师的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学生学的存在。教学活动存在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注重教师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习,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四是教师教学设计不充分。在教研共同体中,我们发现多数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比较强烈,但是能够将课程标准内容分解,以此确定教学目标的教师较少。大部分的教师表示能够设计与目标相一致的评价和教学活动,但是大多数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并未设计专门的评价任务,教学目标主体错位,存在复制教学参考资料的现象。

总的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未到达能够实现“学评教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教学设计不够细致、不够充分、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中的不一致性的现象,也是导致教师最终课堂上教学目标、学习结果、评价的不一致性出现的原因之一。


二、活动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四位数学教师真实课堂的观察、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调查,得到如下结论:

1.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评教一致性”的程度不高。从整体上看是教师教学目标、学习结果、评价三者的一致性确实不高,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不对应、评价与目标脱离、评价难以检测出学习结果。

2.通过调查和课堂观察分析了影响“学评教一致性”的因素有:教师的目标意识薄弱、教师的评价素养不高、教学活动不足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充分等。

3.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一是转变目标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二是研读课程标准,制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三是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评价素养;四是教师自身加强努力,增强自身评价素养;五是完善教师教学设计,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最后,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证明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对四位教师的课堂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要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目标、学习结果、评价手段的一致性,重要的是要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的一致性教学设计,同时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的一致性,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研究反思

课题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1.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教学经验不足,理论素养不够深入,对于“学评教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分析的不够深入,课题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一,研究方法具有主观性,本文采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以及后期的分析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第二,学生的学习结果判断难,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认定,只凭借课堂观察到的情况难以做出最真实的判断,学生学习结果的获得不可能通过单一的一节课获得,或许在教师多次的课堂教学中有可能得到提高,因此不能只根据一节课或者几节课的判断就去断定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教师教学目标之间的不一致。第三,研究能力有限,在进行“学评教一致性”教学设计分析时,需要做到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类别、表现程度等进行判断,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研究能力有限,导致在分析时可能会出现偏差。

2.下一段工作思考

对于《小学数学“学评教一致性”教学策略研究》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因为它与教师日常教学息息相关,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加以研究。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评价方面的理论知识,认真研究国内外有关“学评教一致性”的前沿知识,来积累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次,要加强实践研究,对于“学评教一致性”的课堂实践不能仅靠几次课堂实践就行,对于策略有效性还需要在真实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真正找出切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学评教一致性”的教学方法。


三、活动成果 

经过教研活动,教师们学评教一致性方面产生更多思考,并能够不断反思总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