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玉皇中学《初中物理教学低成本实验的设计和应用》研究课题专题研讨

日期:2022-09-08     

字号:

时间: 2022 .9.5 上午

地点: 莱州市玉皇中学录播室

参加人员: 于建军  潘书朋  韩冠佐  李慧

会议主题: 理论学习

会议内容:

一、  高端引领

潘书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课题组每一位研究教师都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可以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研究目的,为课题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  智慧分享

于建军:《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 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之路》为韦钰院士对她和她的团队“做中学”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实施十年的总结,共收入 15 篇文章,既有对项目的回顾与展望,也有每一阶段的课题成果,同时还包括两个重要的课程标准试用本和送审稿,以及与韦钰院士近年来从事的与科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神经教育学的 3 篇文章。

读了韦钰院士的《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这本书,深感做中学在中国十年,带给中国科学教育的变化。“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是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发起和推动的,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科学教育项目。对于“做中学”这个名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过,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倡学生动手做。陶先生的思想到现在看也是非常先进的,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做中学”项目要重视对学生脑科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研究。要充分挖掘一些外部力量,如本地区的一些科学家、科研单位、高校里的专家们,让专家来指导“做中学”课堂,与这些专家合作,促进“做中学”项目更好更快地发展。其次,也要利用社区及学生家庭的力量,利用一些科技、自然场馆,工厂、农村、科研单位等开展“做中学”活动,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促进 “做中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韩冠佐:物理学科能力一直是物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核心议题,中外几代学者围绕其内涵、培养和评价等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沿袭不同的范式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虽然学者们的视角和范式不同,但综合分析后仍能发现一些比较一致的观点。

首先,物理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多个方面或多个维度,其中观察概括、推论预测、解释论证、探究创新等是不同解构视角中的共性要素。这些维度有的是基础性的子能力(如观察、记忆、概括等),有些是较高级的子能力(如迁移、整合、创新等)。

第二,物理学科能力既有一定程度的迁移性,又与学生对物理学科具体内容的认识紧密关联。故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测评均需结合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物理问题情境进行。

第三,对物理学科能力的研究可以基于对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外在表现的描述和分析,进而对学生的内在心理特质作出合理推断。

综上,对物理学科能力的研究为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能力提供了兼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分析视角,并初步实现了由外显行为对内隐认知的探查,为物理课程和评价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心理特质,此心理特质决定了学生面对物理问题时的行为表现。而物理学科能力理论为测查和分析学生的此类行为表现提供了系统且可操作的实证研究路径。故对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依据物理学科能力框架,实证测查和分析学生在当前培养模式下的物理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李慧:最近我拜读了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下面我就这本书及其他有关核心素养的阅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追寻学科教学的智慧。

之前我所理解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向能力。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把握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定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具有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