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息】烟台高新区益文小学2021-2022学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日期:2022-09-08     

字号:

益文小学在“暖文化”的办学愿景下,寻找品牌创新和成效突破,赋能新团队、聚力新起点、奋战新征程。聚集师生智慧,聚焦质量提升,聚力“未来”建设,严格规范办学,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适应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过程“走新”,让教育成果“走心”。益文小学是一所建校不足两年的新学校,教师队伍平均年龄27岁,教龄不足两年的教师占64%,面对崭新的学校、年轻的教师,急需我们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本学期我制定以下举措。

一、严抓“三课”、落实“四达标”

坚持学科教师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组互相听课,尤其是听“预约课”,加强巡课,主任校长每天巡课。让每一位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薄弱课”进行精准帮扶、跟踪指导。本学期第二周学校开始预约课;本学期我们主抓“三课”研究,研标课,树标课,达标课。研标课是同教研组同课异构同上一节课。树标课是中层领导率先示范课,达标课是全体教师晾课比赛。校内优质课时间安排为数学第六周、语文第七八周、小学科第八周。优质课要严格落实学校教务处提出的“德育一体化”要求,“轻结果、重研讨”。针对“教师的‘四个达标’: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以及学生的‘四种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去点评。点评针对课堂中的枝节、细节进行评述,如哪一细节处理得特别好,哪一处有知识性错误,哪里学生答错老师没发现,哪个生成性资源被老师忽略了等等。做到教师个个“下水”,人人“亮剑”,人人受益。通过“练兵、比武”等多种“磨课”、“研课”的方式,打造高效灵动课堂,通过每一个教研组推荐一节“树标课”,继续推进益文小学第二届晾课比赛。从而达到每位老师的“达标课”。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学领导,深入本学科推门听课。其目的主要是看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做到三更新,本学期学校中层领导和张晓琳校长每人听课达到40余节,合计200多节,每位青年教师人均至少被听3次课。坚定地立足课堂,透视课堂教学。本学期,学校努力创造条件聘请不同类型的专家引领课改。整体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中层领导及教研组长 “从说给你听,到做给你看”“干给大家看,领着大家干”。本学期每个中层领导及教研组长带头上示范课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六读”促课标落地,树立“三个”观点

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更新专业知识。伴随2022年4月课程标准的落地,各个学科如火如荼进行课标解读,益文小学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烟台市教育局组织的“烟台教育大讲堂”活动,先后聆听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烟台教科院管锡基院长的精彩讲座。分六大类进行学习和解读。一读重要教育大会;二读教育政策文件 ;三读教学专业期刊;四读专家代表人物  ;五读教育年会论坛;六读立项规划课题。本学期益文小学先后开展三次解读专家人物,两次读课程标准。

同时要树立三个观点:预习远比灌输重要。课前预习是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带着问题学习会让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既要做到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实施2分钟等候制度,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规范课堂常规,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写、坐的姿势,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要随时发现及时处理,禁止坐着上课。

三、全面架构学校课程,弘扬京剧国粹之魂

本学期益文小学依托晚班托管服务和社团课程,开设了35门课程。开设鼓励老师们把课程构建和教学研究相结合,基于自身特点和教学需求,构建起自己的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如京韵流芳课程、数学文化课程、主题阅读课程、STEM课程、编程课程、击剑等体育课程、传统文化泥塑课、国画课程等等,以此促进教学发展。学校定期开展课程周等特色课程展示活动,展示在课程研究中比较成熟教师个人研究的成果。如果老师们在课程构建方面有共同的需求,活动也可以分主题进行,比如数学文化周,课程实践周,课程成果汇报周,课程研究交流周,通过这样的活动周,发现身边的榜样,推广有益的经验,促进老师们共同发展。

京剧进课堂,国粹有传承。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内涵和文化思想。烟台高新区益文小学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印记和世界眼光、全面发展的益文少年”,将传统京剧艺术融入课程和课堂,打造“京韵流芳”京剧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经典,让京腔京韵为益文娃树中国根、驻中华魂。益文小学先后获得“烟台市京剧艺术教学试点学校”“烟台市文艺家进校园”特色学校、“烟台市京剧艺术传承基地”等荣誉。

学校将继续秉承“德润益文、智绘童心”的办学理念下好学习借鉴优秀实践经验的“改革棋”,打好创新发展学校特色项目的“组合牌”,实现从“形成特色”到“品牌输出”的跨越,让暖文化更“暖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