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烟台高新区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日期:2022-09-28     

字号: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现将学校美育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我校目前共有39个班,1753名学生。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于艺术教育给予极高的重视和支持,以美育为根本,切实保障美育实施的师资、器材、资金等能够全部到位。我校配有专业的音乐教室2个、舞蹈教室1个、美术教室2个、书法教室2个,多个艺术社团活动室,有国画室、西画室、结绳坊、陶艺室、木戳印花、水木染坊、云上舞团等。

1. 开齐开足常规艺术课程,提高学生素养。我校一直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音乐、美术课6到9年级每周为一节,疫情期间以网课形式进行,艺术课程开课率为100%。并按规定及时进行艺术测评活动,按时上传平台。学校通过艺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艺术修养。

2. 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充分

充足的设施设备是保障艺术教育开展的重要条件。我校重点打造综合楼五楼求艺尚美厅,投入5万余元,由美术老师和学生参与设计。在我们的艺术教学中,学校大量投入艺术专项经费购买活动器具、教具、服装、社团活动材料等,制作并配备了音乐、美术等教学课件,器材达标率为100%,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艺术课程及艺术活动开展

1、抓好常规课。

以课堂为基础,在音乐课堂中,整合使用奥尔夫和柯达伊两种教学法,进行和声教学。低年级用奥尔夫教学法,以趣味性强的节奏教学为主,用游戏方式渗透和声教学;高年级用柯达伊法,柯尔文手势配合,进行高音训练。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贴近学生生活,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融入课堂,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2、艺术社团百花齐放,播撒美的种子。

为了满足学生艺术兴趣和爱好,结合我校艺术教师的专业特长,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自主研发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校本课程教材,例如《百变中国结》《中国结绳之美》等教材,开设了书法、国画、西画、木戳印花、水木染坊、结绳坊、云上舞团、合唱等多个艺术社团。社团定期举行艺术展示活动,增强学生自信。

学生社团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艺术素养。

3、歌声满校园,挥洒青春活力。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一直开展“班班唱”活动,做到了班班有歌声,歌声满校园。每个班级都能够集体演唱校歌和至少一首其他校园歌曲。每班都有自己的指挥员,由音乐老师统一训练。通过班班唱、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等活动,提升了我校合唱水平。校合唱队参加市“歌声满校园,畅想主旋律”校园合唱展示活动。

4、艺术节上展风采

2022年5月,我校认真组织音乐、美术参加市组织的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戏曲、诵读等多种艺术形式,我校水木染坊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比赛,再现了胶东非遗纸斗工艺,并进行了创新,传承了中国优秀非遗传统文化。

2022年12月,校园艺术节,校园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全校师生元旦文艺汇演,元旦书画展、书法家进校园、校园“拍拍怕”等活动依次举行,让学生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2023年3月,举办翰墨浸校园、执笔展风采——烟台高新区实验中学、杏坛中学师生规范字书写大赛,通过比赛展览,规范学生书写习惯,提高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和能力。

2023年4月,组织学生参加2023年“山青之星”山东省青少年风采展示活动,学生们以“学习二十大 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紧密结合黄河历史文化和它所产生的人文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绘出了新时代的美好画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了动手能力、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三、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育人

我校环境优美,绿荫遍地,四季有花,书香满园。音乐喷泉、孔子雕像、休闲广场,处处生机盎然,中轴线上银杏树坚韧挺拔,杏园里,二十四节气景观展示,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高雅的色调让人流连忘返。桃园、石榴园、柿子园等五彩缤纷,各有特色。走进艺术楼,一楼大厅各年级同学的艺术成果展示,有美术教师的书画作品,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好的艺术育人环境。

四、加强艺术教育管理

学校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建立健全艺术教育工作制度,并将学校艺术教育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成立了艺术教育科研和教改小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艺术教师重视过程性评价,并且能有效的完成每年的学生艺术测评工作。

五、特色项目推进

学校依托儒家文化,研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形成了四大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经典诵读课程,将文学与美育融合,形成融中华经典与音乐、舞蹈为一体;二是非遗传承课程,开设了中华草木染工作坊和结绳坊工作坊,传承中华文化;三是国画书法课程,弘扬传统,扎实基本功,鼓励创新;传统体育课程,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梯次开展跳绳、踢毽、拔河项目,并不断创新发展花样跳绳项目。在四大特色课课程中,学校将着力打造 “中华草木染工作坊”特色项目,形成可复制、可分享的特色课程——《中华草木染》。2022上半年我校获批烟台市首批学科类基础教育教研基地,着重研究中华草木染非遗文化。

(一)项目总体目标:

草木染具有“无毒、无害、环保,生物降解性好”的特点,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环境的主人,应该培养他们的绿色环保,融于自然的意识。建设中华草木染特色课程基地,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草木染的悠久历史,探索传统的植物染色技艺,亲身实践草木染过程,更好的传承中国非遗文化,传播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取之自然,用于自然;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环保理念。

1.、开发《中华草木染》系列课程,传承和发展我国灿烂而悠久的非遗传统文化技艺,将草木染技艺与结绳技艺相结合,衍生出贴近生活的系列文创作品,让学生成为生活的设计师。

2.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实践能力。以中华草木染技艺的探究和实践为载体,通过观察与操练、思考与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点带面,辐射同生。尝试把胶东文化纸笸篓与柿漆结合,探索柿漆染色的技艺。让草木染非遗项目渗透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进而走进学生家庭,走向社会,辐射带动区内小学和周边县区,为传承非遗、传播绿色、健康理念做出贡献。

(二)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地开展草木染教学,我们总结经验,对课程发展做了长远规划:

第一阶段:带领学生通过查阅草木染有关书籍、网络资源、走进非遗文化馆、欣赏优秀作品等学习方式了解和探究中华草木染的悠久历史,初步了解中华草木染的特色及基本知识,逐步让学生形成传承优秀非遗文化的使命感,传播绿色、健康生活的责任感。

第二阶段:以学生感受、体验、实践、创作为主。在草木染已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改进、创新,开发出更多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难易适中的创作主题。进行草木染文创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设计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例如:(1)草木染工作坊学生亲手为校园艺术节获奖学生设计植物染文创作品,宣传绿色健康理念,如:布衣手工练习本的设计、学生常用的笔袋设计、植物染毽子的设计等系列特色奖品。(2)为校园办公区域设计柿染木牌标志,为草木区设计标志牌。(3)为学校电梯公众场所设计文创作品,体现非遗文化,宣传环保理念。

第三阶段:将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整理成册,形成可复制、可分享的特色课程——《中华草木染》

第四阶段:将学校特色资源与其他学校分享,每年围绕工作室特色组织域内教研交流活动、公开课或论坛讲座活动;广泛参与送教和交流活动,接受外校教师跟岗锻炼;大力辐射带动高新区实验小学、益文小学和莱山区各中小学,形成区域内示范引领效应,让教育成果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帮带更多人群了解中国非遗文化草木染,宣传绿色健康理念。

(三)重要举措:

1.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设计师。

2.部分课程与结绳坊课程相融合,进行二次创作。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自然色彩之美。

3.举行植物染服装秀活动,结绳坊的同学共同参与,将服装与结绳作品相结合。

4.学期末开展工作坊文创作品展,全校师生、家长、合作学校参观,将草木染及环保理念辐射到家庭、社会。

(四)保障措施:

1.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给予充分的时间,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2.加强组织建设。落实课程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成立课程小组,定期开展课程组探究、讨论活动,具体落实课程的顺利开展。

3.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组织课程团队教师学习有关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积累资料,定期交流,撰写课程研究的经验总结、教改论文等。

4.请相关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指导课程研究,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外出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程研究与创新。

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及结果

我校每年都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测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指标40分,包括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学业指标50分,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发展指标20分,包括校外学习和艺术特长两方面,在本学年,学生艺术测评的结果是:优秀30%,良好50%,合格20%,不合格0%,对学生艺术测评的覆盖面达到10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