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进一步落实这一精神和政策要求,我校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确立“山海情怀”主题劳动教育品牌,联通课堂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实现“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搭桥”的办学理念。
一、主题定位及文化意涵
我校以“雅美”文化德育体系为依托,以综合实践为核心,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育目标,形成“山海情怀”主题劳动教育课程。
美丽的开发区二中位于黄海之滨,福莱山下,学校重视教学发展的同时,努力提升教育文化内涵。勤奋笃行的二中人,既拥有着山一样的挺拔敦厚的风貌,又涵养了海一样的阔大豁朗的气质,既有山情海韵,钟灵毓秀,又志存高远,人才辈出,实现对“雅”的追求,达成对“美”的展现。崇雅尚美的过程就是在教育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中,追求人的内生滋养融合美化。“山海情怀”主题劳动实践课程,就是以“雅”为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劳动中学习,感知、内化、外现和创造“美”,进而实现二中“雅美”好少年的培养。
二、顶层设计与实施保障
为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王爱娟
副组长: 谭晓玲 毛春波 葛军
小组成员:专职劳动教师、班主任、级部兼职老师
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教导处负责管理和安排,由年级主任和劳动教育分管小组具体实施,制订相关规章制度,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落实、效果有督促,真正把劳动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同时,确定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二、课程建设及实施路径
(一)精准施策,完善课程建设
1.学科课程融劳动元素,润物无声
积极挖掘其他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比如,2021年春天植树节期间,学校组织家长与学生在校园内遍植200多棵樱花树。植树过程中,生物老师带领学生认识芽的结构,了解树的生长发育过程。又例如语文学科进行大单元教学的课题研究,开发基于单元拓展整合的《主题读写》文本,其中设计了“实践场”环节,在学生由阅读积累到写作实践的过程中,贯穿实践体验环节,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
2.劳动课程入课表,抓习惯养成
实行每日班级日制度。以轮流值日、小组承包制、个人责任制等形式,每位学生各有分工,小组合作清整教室内外卫生,这成为我校学生每日必修课。学生会对各班卫生区进行检查,记入班级量化综合考评。
实行每月校园执勤制度。每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劳动教育课,每次四个级部各轮一个班级,根据教务处制定的劳动计划,班主任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卫生清整、花木整理、餐厅值日等劳动项目。
3.校本课程独具特色,多样化发展
我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开发特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如陶艺、钻石画、十字绣、剪纸、手工制作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课程 | 具体安排 | 培养目标 |
劳动课程 | 基础劳动课程 创意劳动课程 | 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促进个性发展 ,凸显学校特色。 |
初一初二: 陶工课程、基础劳动课程、校外实践课程等 | 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行感恩教育、拓宽知识面 | |
初三初四: 木工、电工课程、内务整理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 | 培养劳动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 |
4. 家务劳动延伸课堂,劳动清单架起桥梁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家校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配合,使家长成为孩子进行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家校同盟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形成育人共识。引导父母应教育规律,走出“担心劳动影响学习”“怕孩子吃苦受累”“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等认识误区,把劳动教育作为孩子“人生第一课”的重要内容,身体力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凡事预则立,开展家务劳动要有计划性,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成长规律,分梯度设置家务劳动作业,我校分别制定六至九年级学生家务劳动作业清单,从低到高,难度逐次增加,实现阶梯性、序列化劳动教育内容。家务劳动作业可分为必做项目和自选项目,必做项目是基本要求,自选项目鼓励倡导学生主动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家务劳动作业以学生自主完成为基本方式,由家长负责指导、监督、检查、评价,通过家务劳动联系卡记录反馈学生在家劳动情况。现代信息平台是开展家务劳动的神助攻。近期要开展什么家务劳动,具体安排与要求,需要家长做好哪些配合指导工作,通过班级群等信息互动平台,家长可以清楚了解任务,及时进行示范、指导、督促,并把学生家务劳动的过程拍成视频和照片即时上传至班级群,师生间相互观看、点评、加油、点赞,进一步鼓舞了孩子们进行家务劳动的干劲儿。定期举办家务劳动比赛,比一比谁是家务劳动小能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历练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成果,激发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使学生自觉自愿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在潜移默化中让劳动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以六年级劳动清单为例)
年级 | 劳动地点 | 劳动 主题 | 日常劳动 | 生产劳动 | 服务性劳动 | |||
劳动内容建议 | 评价建议 | 劳动内容建议 | 评价建议 | 劳动内容建议 | 评价建议 | |||
六年级 | 校内 | 以校 为家 | 1.积极完成班级值日工作 2.做好班级公物的日常管理 3.积极参与校园大扫除活动 | 认领学校菜园基地,种植蔬菜种子 观察蔬菜成长过程 | 1.学会节电节能:及时关闭电灯,多媒体等用电设备 2.节约粮食:不浪费食物,提高节约意识。 3.传统节日手工制作代表作品 4.厨艺比拼一学期每班级至少一次5.我是收纳小能手评比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 | |||
校外 | 我是居家能手 | 1.整理内务。 2.收拾自己的书桌、书包。 3.自己的衣物自己洗。 4.拖地、刷碗,收拾自己卧室。 | 利用废旧的布料、纸盒等巧手制作 | |||||
1. 帮爸爸妈妈收拾房间。 2. 帮助父母整理衣物。 | 学习收纳技能 | |||||||
我为社会做贡献 | 1.为社区捡拾垃圾 2.为敬老院老人送温暖 | 走进小区,为小区卫生尽一份力,体会环卫工人的辛苦 | ||||||
特色活动 | 传统节日,各级部设计具有节日特色的劳动主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 通过班级评比,级部评优,学校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
(二)建构场所,培育海的情怀
浩瀚大海深藏博大与雄浑,海边学子自当培养海的情怀与品格、海的气质与胸襟。
1.依托校园文化,搭建劳动平台
学校秉持“雅美”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为培养“雅美”少年,在不同级部,开展 “叠衣服”“整理书包柜”“整理桌洞”“叠被子”等大赛,结果纳入个人考评。家庭中,和家长一起开展“一分钟刷碗”“一分钟内务整理”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责任担当素养落地生根。
为了抓细落实养成教育,学校本着“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教育理念,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初一新生进行内务训练,使各种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序列中得以真正养成。内务整理训练和比赛培养、考验了初一新生必备的整理能力,也为今后适应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设置。结合五一劳动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节点,以组织主题班课班会、举行演讲比赛、设立校内劳动实践日等方式推进劳动教育入脑入心,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厚植于校园。
2.联系校外机构,建立教育基地
青年志愿者,帮助困难同学、救助病残者、帮助军烈属孤老户、进行社会调查等。去“恒达老年公寓”为老人们献爱心;与“常青藤残障中心”的残疾孩子们真诚牵手,与一起绘制梦想;深入居民小区,开展“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护绿捡拾垃圾;走进海洋渔业基地,了解多样的海洋生物,激发保护海洋的情怀……这些劳动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德育、培育的协同培养。
3.以海之名,构建育人文化
依托海洋教育资源,发挥海洋地域优势,积极拓展海洋知识教育活动载体,开发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劳动实践课程,整合课程与课时,开展海洋教育小课题研究。
(1)百“贝”努力,妙不“壳”言——劳动教育之贝壳画活动
栩栩如生的孔雀,含苞待放的花朵,美丽动人的美人鱼,在学生的精心设计下,小小的、不起眼的贝壳在指尖绽放出奇妙的图案,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育人落实在无形的参与之中。
(2)制作收纳筐,保卫碧海蓝天
作为海滨城市,保护海边天然的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其中白色垃圾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我们假想一下这样的景象:公园里,清澈的湖面上飘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幽静的小树林里,大小不同塑料袋取代了翠绿的叶子;平整的草坪上滚落着各种饮料瓶……为了保护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变废为宝,劳动课上老师让学生用塑料垃圾制作收纳筐,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4.借助传统节日,烘托育人氛围
中秋节、国庆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借助节日氛围,围绕文化传承,设置相应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
中秋节四个级部分别开展“中秋节起源”“我来做中秋美食”“朗诵中秋诗词或故事”“中秋家宴”主题活动。初一搜集整理有关中秋节起源的资料,绘制成一幅幅别具特色的手抄报。初二制作中秋美食,感受节日氛围;初三通过朗诵中秋诗词感受古人对中秋的热爱,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初四精心设计中秋家宴食谱,培养爱家人、爱生活的暖心少年。
国庆节以“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我爱我的祖国”“感受祖国的发展”“国家发展路上的英雄”为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传统节日文化深入孩子内心。
5. 依托缤纷暑假,实现淬炼成长
劳动淬炼成长,实践创造幸福。暑假是孩子们关心家庭、学会生活、锻炼本领、增强素质的大好时机。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落实新时代“五育”融合实践下的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实践与人的独特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丰富假期生活,落实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开发区二中的学生们在暑期认证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在家里分担家务,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并学会陪伴,在劳动中增长自己的责任心,得到锻炼,收获自信。
“运动的简单,是你繁杂生活的一道光”。假期孩子们早起锻炼,不仅能感受清晨的阳光,给身体一些放松的时间,而且能收获一个强健的身体,收获快乐。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国有所需,我必前行。作为新时代的二中学子他们也承担起了自己的那份责任,尽自己所能,贡献了一份青春的力量。
为丰富暑假生活,同学们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假期是孩子们沉淀内心,学习才艺的好机会,孩子们在家里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三)拓宽渠道,感受山的馈赠
1.建立校园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对校园空地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劳动实践基地。班级认领自己的“耕读园”,种植蔬菜、水果、庄稼等,学生在园中劳作,经历开垦、种植、培育、收获等过程,学到正确的种植方法,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合作的快乐与喜悦,劳动基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又一生命课堂。
2.建立校外劳动合作关系
我校与张裕国际葡萄酒庄进行合作,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学生学习企业的劳动技术,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葡萄剪枝、打叶、摘葡萄、打包包装等。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从校内走向校外,培养热爱土地的情怀。
四、课程评价与实施成效
1.评价角度多元化
实施劳动教育评价,不仅关注基础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体认和再现,还要重点聚焦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评价。具体表现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诚信友善、敬业奉献、遵守规则的责任担当;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表现;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诸多方面。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充分调动同学、家长、老师等不同主体参与劳动评价。
①学生自评互评。劳动中,学生随时检查自己是否做到,做得正确与否,相互间启发帮助,及时调整。
②家长参与评价。家长评价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增进亲子关系。
③教师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3.评价方式多元
①借助“阳光少年”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劳动教育材料,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
②每次劳动活动,学生都会留下总结报告,实现从外在到内在的升华。
③借助班会课、班级微信群,以图片、视频、手抄报、ppt等形式展示劳动成果,进行评价指导。
多元评价坚持以观察为前提。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力求全面科学地评价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方向,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我校的劳动教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建构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格局,形成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全链条,达到“1+1+1>3”的倍增效应,让劳动教育达成五育并举的效果。教师也在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实现专业成长。今后我校将致力于“山海”文化的丰富与完善,拓展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让劳动教育入行、入心、入魂。用山与海的情怀,铸就二中师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