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后学校坐落于胶东屋脊——栖霞市的东北部,于1988年建成。现有17个教学班,学生539人,教师112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驻地所在的庙后镇资源丰饶,生态良好,民风淳朴,社会稳定,是远近闻名的滑石之乡、大樱桃之乡。校内植被丰富,栽植雪松、银杏、玉兰、樱花等观赏树种和苹果、蜜桃、核桃、大樱桃等经济树种,共计200多棵,绿化区内乔木、灌木和花草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校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如今许多孩子逐渐疏远农村,即便是农村的学生,对农业常识也是知之甚少。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以田园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以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近乡土,熟悉农业知识,通过亲身体验,从中发现劳动乐趣,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健全机构,做好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为确保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顺利实施,学校严密部署,科学分工,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设立劳动实践管理网络,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岗位职责,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学人员负责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学校制定了中长期劳动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进行整合,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学期教育教学计划,按照学段特点,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做出详细安排。
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及资源特点,开发了特色校本课程——《庙后学校劳动实践指导手册》。课程主要围绕家政、烹饪、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研发,目的是通过课程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课程功能。这些融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教育性一体的课程实施,受到学生的欢迎,起到了传承文化、开发智能、增强观念、培育技能的有效作用。
学校还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辐射作用,结合语文、生物、科学等学科特点,通过观察记录、制作标本、科学探究等手段,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建章立制,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管理
学校结合分段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了相应教案:引导低年级学生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带领中年级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劳动工具,养成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启发高年级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劳动实践所学知识自主观察社会生活。
依据此方案,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分批次、分场地参与劳动实践,每一次都有主题,每一次都有任务,每一次都有记录,每一次都有总结。学生们在各自的种养小基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蔬菜栽培、果树嫁接、苗木培育、生物课堂等实践活动,完成一系列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项目,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收获了从种植到田间管理再到见证成果这一整体过程的认知和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并逐渐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劳动光荣”观念以及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为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制定了系列实施制度和督查制度,强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管理。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制定了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健全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同时,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微信交流群等方式,强化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达成与家长的共识,创设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执行,落实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课时保障方面。学校严格落实“1+1+X”课时制度,开齐开足劳动课程课时,任何人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严格调课流程,实行“调前申请——调中监督——调后汇报”的调课程序,如有发现挤占、挪用劳动实践课或随意调课的行为,根据学校制度进行严肃处理。
师资保障方面。学校教学副校长作为劳动教育的分管副校长,主抓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每个年级配备1名劳动教育备课组长,1名兼职教师。为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学校积极发掘现有教育资源,对有一定劳动教育特长的教师和家长,安排担任兼职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专任+兼职”的指导教师队伍,实现全员参与、人尽其用的劳动教育运行模式,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专业化水平。学校健全劳动教师的工作考核机制,把劳动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和业绩等纳入教师业务及绩效考核,在评先选优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
基地保障方面。目前,学校建有两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分别位于在校园东西两侧,命名为“百果园”和“蔬菜、作物园”,百果园面积为375平方米,栽种苹果、蜜桃、核桃、板栗、石榴、大樱桃等果树,共计20余棵,是学生开展“果树管理”劳动实践的基地。蔬菜、作物园面积为125平方米,根据季节特点,种植大葱、西红柿、茄子、花生、甘薯等作物,是学生开展“蔬菜、庄稼种植”专题劳动实践的基地。学校还主动联系当地的企业负责人,积极进行校企联合,开辟社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进行校外考查实践。目前,共设立了两处校外实践基地,分别位于丰卓大樱桃基地和栖霞华盛滑石粉公司。
四、融合发展,保障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分年级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为学生建立劳动清单,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清单制定充分考虑了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年龄、学段特点,体现了培养的序列化和延续性,彰显了学校办学理念和劳动教育特色,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以小学的“家庭劳动清单”为例,小学低年级的内容包括:
1.手洗简单衣物。
2.学会叠被子,整理床铺。
3.饭前帮家人盛饭、摆碗筷,饭后收拾、擦桌子。
4.会洗水果,帮父母择菜、洗菜。
5.给父母或长辈做些表达孝心的事。
6.爱护花草,定期浇水、修剪等。
小学高年级的内容则包括:
1.用洗衣机洗衣服,学习分类清洗。
2.坚持每天打扫房间并保持整洁,带动全家进行垃圾分类。
3.收拾餐桌、洗碗,每周清理灶台、冰箱。
4.帮家人擦皮鞋,学习给长辈泡茶。
5.学习花草养护技巧,细心观察其生长过程。
学校采取“必选+自选+拓展”组合形式,让学生有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对照劳动教育清单,结合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开展劳动主题教育,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
五、注重实效,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自2021年秋季开学起,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实践教育成长档案,将学生劳动课程学习、劳动清单落实、参加劳动周等情况全面真实客观地记入档案。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方案,从“两个维度”“四个经度”两个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关注“劳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学生的技术能力、劳动成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每学期学业质量评价,以“等次+文字描述”呈现。学校对对开展劳动教育成绩突出的班级和个人定期予以表扬,劳动教育的成绩纳入班级量化考评指标,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和先进班集体的重要依据,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精神、工作量、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等维度进行,根据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参考目前我校音、体、美等非文化课教师的工作评价方案进行评价。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升劳动教育实效。2021年3月,马红梅老师执教的《学做豆面灯》获得栖霞市小学综合实践优质课。6月,马红梅老师执教的《指尖“藤”飞》获烟台市优质课。11月,在烟台市第六届中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房之香老师指导的《“指尖上的艺术——纸藤编织”活动成果报告》获二等奖,马一文老师指导的《“硕果飘香 劳动成长——苹果采摘”活动成果报告》获三等奖。
“劳动能养德、劳动能促智、劳动能益美、劳动能强体”。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磨炼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庙后学校这片希望的热土上,一颗种子正破土而出奋力生长,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则良材佳木不负韶华,栋梁砥柱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