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秉承“办阳光教育,温暖每一个孩子”的理念,坚持“厚德、弘毅、笃学、致远”的校训,积极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下的育人模式,以精细化的常规管理为抓手,积极推进课堂改革,落实“深度学习”和教学评一致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改革,注重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教育科研,努力开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整体发展、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研究工作新局面,为全区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具体学情,持续开展“深度学习”和教学评一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深入推进课堂改革,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有思维深度的课堂。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内涵发展
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为目标,依托培养模式探索最佳发展路径,搭建梯级培养平台,统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两个层面,以名师工作室和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为单元,实现教师的内涵发展。
(三)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教师树立课题研究意识,深化课题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不断推动课堂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开展不同层级的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形成人人都是研究者的局面。
三、具体工作
(一)聚焦课堂改革,落实深度学习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革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本学年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系列“深度学习”和教学评一致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1.强化理论学习,革新教育理念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我校充分利用暑假让老师进行教育理念学习,本学年伊始,我校将立足理念学习,积极组织主题研讨活动,各学科组交流分享前期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通过专家的引领与同伴的交流互助的方式,真正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为建设充满思维力的课堂培育土壤。
2.积极研讨交流,切准改革脉搏
为进一步帮助教师抓准研究要点,切实推进课堂质量的提升,组织各学科开展研讨课和示范课活动,从教研、集备、上课、听课到反思改进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对老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讨指导,通过课堂研讨与示范有效推进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学实践,为建设充满思维力的课堂播下种子。
3.内化学习心得,开展课堂实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组织教师在理念学习,精深研讨,课堂观摩等活动后,逐步将所思所学应用到课堂实践中,让“深度学习”和教学评一致化的理论落实于常态化教学中,切实解决“浅表学习”“虚假学习”等问题,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提升。
(二)着眼终身发展,建设教师队伍
以“文化浸润-课题引领-实践跟踪-内化提升”为主线的培养路径,着眼教师的终身发展,立足纵向梯级规划和横向同频互助的多维教师发展体系,重点发力,打造教师队伍“四格”体系,全面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1.引领新进教师入格
为帮助新进教师尽快完成职业“入格”,依托《开发区第六初级中学新进教师培训方案》,通过系列培训,使新入职教师尽快熟悉我校教育教学环境,掌握我校关于教学和师德方面的要求,适用教学新方式、新手段,缩短职业角色转换期,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工作。
2.培养青年教师升格
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职业“升格”,本学年组织“青蓝结对工程”,以师徒结对为基本形式,以传、帮、带为主要手段,实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磨课活动,推动课堂研究。组织开展组内研课磨课后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进行校级展示课活动,形成展示、评比、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组织教学委员会成员广泛开展推门听课活动,通过听课、跟课、诊课等方式,为全体青年教师把住课堂效率的重要关口。
依托青年教师联盟和各级部对入校5年内的青年教师继续强化“自培养+他培养”双轨浸润式培养力度,搭建完成“青年新秀教师(工作1-2年)——青年骨干教师(工作3-4年)——青年精英阶段(4-5)”的三级教师培养平台,从教师教学素养和育人能力两个轨道上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
3.塑造骨干教师风格
着眼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愿景,注重管理团队文化构建。组织骨干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等攻坚项目,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研究和组织能力。唤醒与点燃他们心中潜藏的“活火山”,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帮助骨干教师实现向区、市、省级名师迈进的目标。
4.打造著名教师品格
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全面落实“名师五个一工程”(主持或参与一个课题,读一系列好书,撰写一本高质量的论文、上一节示范课、做一场报告),大力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名师课堂”“名师晒课”等活动,在伙伴互助、群体互学、主题研讨和横向交流中重点落实好名师培训工程,帮助其向更大区域内的名师提升。让他们通过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公心”,真正实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打造名师品牌,提升名师品格。
(三)关注教学问题,强化课题研究
以引导教师树立课题研究意识,深化课题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不断推动课堂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重点加大课题研究力度。
1.激活研究场域,细化课题管理
积极组建课题研究团队,以点带面激活教师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题研究场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首先要求课题组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上好研究课,分学科展开交流。其次,召开好专项课题会议或成果交流会,树立成果意识,不能流于形式,严禁出现不结题的现象。最后,还要适时开展一次课题展示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努力形成人人都是研究者的局面。
2.加大“三合”力度,实现内涵发展
“三合”课题文化的内涵具体来说,一是着力课题研究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结合,二是着力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三是着力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融合。以此为研究切入点,开展不同层级的课题申报、课题研究,推动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促进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素养的提升,做内涵发展教师,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3.注重成果转化,提升课题效度
随着我校教师教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从事草根研究,注重教研成果的转化,最终为提升质量服务。一是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撰写教后反思、听课反思等活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上级评比和结集交流。二是教科室定期组织好“菜单式”讲座等教科研理论学习,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安排教师参与校、区、市级科研培训;特别鼓励中老年教师勤动笔,积极参与各级成果评比,使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深度提 升。三是注意总结。开设学校教科研教师论坛,组织校本培训,让优秀教研群体和个人介绍教科研经验。
(四)优化管理机制,构建团队文化
建立领导组织结构,探索功能型组织和多个专项任务组织相结合的“集中控制,分权管理”的管理模式、实施途径和方法。鼓励并支持教师的广泛参与,在协同合作中提高管理效能,培养更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构建担当、合作、精进的教师团队文化。
1. 充实后备干部人才库,构建协同发展模式
根据自荐和推荐的结果,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后备干部人才库,并分别安排在级部、处室岗位上在岗学习,积极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注重后备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学期末根据民主评议考核确定新的工作安排。
2.组织建立部分项目组,培养优秀辐射带动
学校积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成长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价值,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工作氛围。选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团队引领、示范、带动、辐射其他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青蓝共学团队成长,青年联盟双轨道培养
开展以“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为定位的“青蓝结对工程”,每一组师徒结对,都是一个以师傅为核心的相互学习、自我培养、共同成长的团队。以师徒结对和小组合作的基本形式,实现指导教师、小师傅和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
充分利用好青年联盟,双周青联例会由青联秘书处负责调研本阶段青年教师成长需求,提出专业培训、成长论坛、交流互助等成长例会组织方案,向学校探讨和申请支持。一方面,青年教师培养彻底由“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更大程度的发挥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主体作用,实现了更好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活动组织过程为优秀青年教师提供了锻炼、展示的平台,提高了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
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学校品牌,是六中人的共同目标。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不断提升,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