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季家中心小学建有劳动活动室(综合实践活动教室)2个,益智室1个,创客教育室2个,科技馆1个,开辟劳动实践园1000多平方米等。班班建有微植物角,为劳动课程实施提供课程保障。
一、一二三四劳动教育课程架构
一个目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公民。
两条主线:校内劳动教育、校外劳动实践体验。
三类课程:日常劳动教育课程、生产劳动教育课程、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
四个融合: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劳动教育与德育主题教育融合、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与办学特色融合。
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一)劳动教育融合与校园文化融合,为劳动教育课程奠基
“呈现内容”——将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崇尚劳动教育的内容呈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显要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爱劳动的情感,使其成为指引方向、规范行为的“旗帜”;
“传播能量”——将劳动教育的意义、课程设计、实施要求通过智慧校园平台、班级空间等渠道多方宣传,让师生耳濡目染,感受劳动的快乐,将劳动意识渗透日常生活和学习,培植劳动精神,达到思想认同;
“播放声音”——把优秀劳动歌曲、乐曲、关于劳动的名家名篇、个人的劳动心得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体会劳动的光荣,生活的快乐,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展示图像”——在走廊、教室张贴、悬挂劳动工具、劳动场景的挂图,各级各类有代表性的劳动模范的图像,让师生直观感受身边劳动者的崇高境界和榜样的力量,进而能向身边的劳动者学习,能自觉劳动、主动劳动、坚持不懈劳动。
“亮出成果”——设计劳动创新成果展,设立专用劳动实践室(两个),开辟劳动实践园(1100平方米),多种策略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将把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融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实现知行合一,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二)劳动教育与德育主题教育融合,为劳动教育课程铸魂。
在德育工作中进行了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目的要求明确、工作思路清晰、实施过程扎实。如以班队会为主渠道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一日常规和传统节日为契机,创造劳动机会和教育情境,充分发挥德育常规对劳动意识培养和习惯养成的特殊作用。
如一、二年级把家庭生活中可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部分与校内一日常规进行整合,根据讲卫生、会整理、知孝亲三个板块进行规划,侧重于习惯的形成;倡导校内外不剩饭、不剩菜、不挑食的节俭习惯。三、四、五年级把习惯体验升格为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劳动。
(三)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为劳动教育课程铺路
设置劳动教育课。每周1课时劳动必修课,同时设计了劳动清单,安排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和校外劳动等,作为劳动教育的必要补充;落实好师资力量:学校安排了28位劳动实践兼职教师,提前安排好了教学资源库,解决好“谁来教”“怎样教”的问题。
根据季节特点设立劳动周。将一个劳动周拓展成四部分,每部分一般为2天——前三个分别安排在春、夏、秋三季中的播种季(“五.一”小长假课内一半、课外一半)、采摘季(校园周边及实践园的李子等时令果蔬成熟季节)、收割季(“十.一”假期课内一半、课外一半)、冰雪季(冬季多雪,开展清冰雪保安全,堆雪人等劳动)。劳动周活动中,学生在完成实际操作后,必须完成劳动周记,作为最后的考核依据。
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综合实践课、科学课、道德与法治课等多学科为依托,开展了项目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劳动清单设计了年级必选和学生自选项目,在本班师指导下,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及成果的呈现,都由自主完成。
(四)特色校本与劳动教育结合,与劳动教育课程相伴
校本课程与劳动教育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原有的刺绣、贝壳制作、布贴等课程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继续进行深加工,保留特点。同时借鉴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开发模式,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新的校本课程补充内容,开发了《结渔网》等校本课程。
办学特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 充分运用学校的劳动专用教室、厨具设施、实践园,周边的2个市级社会大课堂3个校级社会大课堂做到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集体智慧。
三、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将劳动教育纳入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了劳动手册和电子劳动清单评价手册,注重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四、取得成果
《情系家乡话海带》《走进万华工业园》分别获市级案例一等奖,2015年学校获烟台市综合实践教育先进单位;《家乡海韵》《创意手工坊》获市级校本课程一二等奖;2018年1人评为烟台市综合实践教育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全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衍纸大赛一等奖,2019年《好玩的整理术》获烟台开发区综合实践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