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增加大众体育场馆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目前,烟台市共有体育场地8110 处,体育设施器材6.8万件。体育场地总面积2249.47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8㎡(省人均2.58㎡)。其中体育场馆统计情况如下:
芝罘区 | 福山区 | 牟平区 | 莱山区 | 高新区 | 开发区 | 蓬莱区 | 长岛 | 合计 | |
场地类型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
足球场(馆) | 32 | 7 | 2 | 36 | 8 | 10 | 0 | 0 | 95 |
篮球场(馆) | 129 | 125 | 82 | 242 | 89 | 157 | 68 | 34 | 926 |
排球场(馆) | 28 | 10 | 8 | 66 | 36 | 19 | 8 | 0 | 175 |
乒乓球场(馆) | 32 | 35 | 9 | 120 | 20 | 43 | 32 | 12 | 303 |
羽毛球场(馆) | 32 | 15 | 17 | 32 | 26 | 8 | 20 | 1 | 151 |
门球场(馆) | 7 | 2 | 0 | 6 | 7 | 2 | 5 | 2 | 31 |
网球场(馆) | 1 | 2 | 2 | 52 | 8 | 3 | 5 | 1 | 74 |
社区建身中心 | 10 | 1 | 0 | 91 | 2 | 15 | 18 | 0 | 137 |
综合体育场(馆) | 7 | 5 | 2 | 10 | 10 | 6 | 12 | 2 | 54 |
烟台市区 | 龙口市 | 莱阳市 | 莱州市 | 招远市 | 栖霞市 | 海阳市 | 合计 | |
场地类型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数量 (处) | |
足球场(馆) | 95 | 2 | 4 | 30 | 5 | 2 | 6 | 144 |
篮球场(馆) | 926 | 357 | 212 | 0 | 0 | 0 | 0 | 1495 |
排球场(馆) | 175 | 56 | 46 | 0 | 0 | 0 | 0 | 277 |
乒乓球场(馆) | 303 | 165 | 45 | 81 | 89 | 25 | 9 | 717 |
羽毛球场(馆) | 151 | 32 | 29 | 17 | 3 | 2 | 14 | 248 |
门球场(馆) | 31 | 8 | 5 | 11 | 6 | 2 | 1 | 64 |
网球场(馆) | 74 | 6 | 7 | 4 | 2 | 0 | 0 | 93 |
社区建身中心 | 137 | 6 | 1 | 18 | 13 | 8 | 1 | 184 |
综合体育场(馆) | 54 | 17 | 6 | 1 | 8 | 2 | 6 | 94 |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市的公共体育体育设施建设仍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体育设施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健身需要。体育健身场地中篮球场(馆)建设相对较为成熟,共有篮球场(馆)1495处。而网球场(馆)、门球场、游泳馆(池)数量太少,远不能满足此类项目运动爱好者的需求。其它新兴体育项目,如轮滑、壁球、棒球、垒球等没有场地。适合烟台城市定位的海上运动和户外运动没有硬件支撑。二是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匮乏。部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被停车场等挤占、挪用;老旧小区增建体育场地设施困难;公园、绿地、广场以及城市边角地利用不足;城市慢行步道系统缺少可供群众进行健走、跑步和骑行锻炼的配套辅助设施。三是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难度较高。由于教学秩序、经费保障、部门协同等多方面原因,中小学校对外开放比例不到10%。高校体育设施原本对外开放,是举办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但自2020年上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不再开放。
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国家发改委和体育总局2021年4月20日印发的《“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 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就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和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为统筹解决当前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载体不新、质量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强等问题,逐步解决烟台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市体育局制定了《烟台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制定《烟台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烟台市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烟台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专项指导“十四五”时期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和建设等问题;制定《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解决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问题;配合住建部门,制定《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案》,解决老旧小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完善社区现有体育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问题;提出《关于利用空地、绿地等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议》,解决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的问题。
二、加强公共场地设施建设
(一)优化中心城区体育设施空间布局。配合中心城区“12335”建设格局,全面提升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在横跨芝罘区和莱山区的山海步道中融入体育元素,构建体育生态圈。围绕滨海体育旅游带和夹河体育景观带两带提升,争取增建游艇码头、海钓基地、帆船帆板和潜水基地以及体育驿站等休闲运动设施。打造芝罘幸福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牟平新城、福山夹河新城、蓬莱新城五城错位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空间格局,实现五区在健身休闲、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功能上的优势互补。
(二)推动各级基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重点落实各区市主城区“三个一”(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乡镇驻地“二个一”(一个灯光篮球场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和农村健身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建设规范》,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供标准依据。对新建居住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且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合理配套社区健身设施,将体育部门纳入项目竣工验收成员单位,实现新建居住区健身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对既有居住社区,健身设施未达标的,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充分利用空地、荒地及拆违拆临腾空土地,统筹建设完善健身设施。不具备标准健身设施建设条件的,鼓励灵活建设非标准健身设施。同时,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升级,到2025年每个区市至少建有1处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径。
(三)补齐健身场地短板弱项。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不少于5个,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新建健身步道、慢道不少于400公里,逐步建立覆盖市区的步道体系;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中心不少于2个,新建改扩建县级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不少于3个,完成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项目10个以上,提高健身场地覆盖率;新增配置智能健身器材等智能设施设备的智慧健身设施10处以上,信息化数字升级改造公共体育场馆10个以上,提升健身场地智慧化水平;新建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2个以上,推动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展网;推动市级青少年体育综合体和县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助力全市青少年体育发展。新建篮球场不少于50个,社会足球场不少于20个。
三、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服务能力
进一步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措施,推动智能化管理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确保“有人建、有人管”,提升群众健身满意度。1.政府投资和享受政府补助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年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2.推广智慧管理,用好“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等资源,加强客流统计、安全管理、培训管理、赛事服务和开放管理等功能,做好人员信息登记和人流监测,逐步实现进出人员可追溯。3.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协调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解决“安全如何保障、事故由谁负责、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有序开放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4. 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功能完善和升级改造,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将开放程度、使用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列入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方评价指标。5.完善配套服务,鼓励运营单位提供餐饮、商品零售、休闲服务等,支持运营管理机构依法依规增设更衣室、卫生间、器材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充分利用好健身设施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扩大群众参与,积极培养群众健身意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多元,品牌特色鲜明,每年组织各类赛事活动不低于500场次。1.开展海上运动。以青年时尚海洋运动文化节为引领,开展帆船帆板、潜水冲浪等海上休闲运动项目,做大全国帆船拉力赛、全国海钓比赛等品牌赛事。2.开展户外运动。做强“奔跑吧!烟台”全域特色跑步活动,举办徒步、越野、登山、马拉松等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3.开展群众身边健身活动。每年举办面向基层、普及面广、特色鲜明、贯穿全年的系列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4.开展线上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推进居家健身活动,打造全民健身新模式。
烟台市体育局
2022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