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西由中学,专职劳动教育教师1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5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3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3处。
二、课程开课情况: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六年级每周1课时,七年级每周1课时,八年级每周1课时。学校以课堂教育为主,形式有: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等。
三、基地建立情况:
校内: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校内规划出了“农耕文化体验园”、“植物课程体验园”、“葡萄种植体验园”三大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占地6亩,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在这里,同学们作为课堂学习者,通过10多种类的农耕和植物课程体验活动,直接运用学科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取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延伸课堂教学,活化课本知识。
校外:
我们同时充分挖掘社会劳动实践教育资源,以登海种业、金海公司、明波公司等为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这些当地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技术支持。
四、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共投入年度经费约1万元,用于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和学生的劳动教育设备设施配备等方面。
五、选用教材情况:
学校选用劳动教育教材为:六年级使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六年级上下册;七年级使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使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上下册。
六、学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育部发布《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劳动技术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特制定《莱州市西由中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三)、活动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2.技术性原则 在劳动技术课上,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创新性原则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劳动技术课教学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5.适应性原则 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在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融入新科学、新技术,使劳动技术课教学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还须注意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水平,把握好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6.开放性原则
把实施劳技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
7.安全性原则 劳动技术课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操作过程涉及到材料、工具、设备等都带有不安全因素。因此,要规定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并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与措施。劳动技术课应切实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劳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工具、设备,自觉穿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从小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四)、活动方式
1. 考察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
4.职业体验
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如军训、学工、学农等,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