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山东省烟台第十中学2021-2026 年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发展规划

日期:2021-08-19     

字号: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法》为依据,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为主线,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创造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学科合理、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建设“三三回应式课堂”、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传承十中“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的教风,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强化教科研的引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全面实现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重点培养和形成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壮大省市区名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起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生机和创新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2、具体目标

1)师德师风目标: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通过强引领、抓思想、树先进、严惩戒、重考核五个着力点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使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结构目标:教师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到2026年,全校教师研究生学历达10 %;骨干教师队伍形成梯队,力争在2026年,新增 4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名师名班主任,10名区级名师名班主任,形成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骨干教师队伍。

3)制度建设目标:完善科学合理的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和教育信息化为载体的教师培训体系,建构以开放培训、研修培训、校本培训为一体的教师终身教育培养体系。

三、主要原则

1. 师德为先原则。必须坚持师德为先的原则,尽快树立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激发教师强烈的职业追求是队伍建设的核心。

2. 制度创新原则。完善管理制度,营造教师渴求发展的环境与氛围,提供教师自主发展、施展才华的条件与空间,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队伍优化机制。

3. 整体性原则。强化师德和业务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从根本上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4.差异性原则。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重点落实“青蓝工程”,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要重点落实“名师工程”。提倡教师个性的张扬,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业务专长,尽快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牢牢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

广大教师必须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要在教职工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教师头脑,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坚定职业信仰。

一方面利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组织教职工坚持每天学习,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觉悟、文明素质、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以及寒暑假教师培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学习形式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将看视频、学原文与研讨交流相结合,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开学初由办公室对教师的政治学习进行评价,教研室对教师的业务学习进行评价,并列入教师绩效考核项目,每学年教师完成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各一本。同时在教师培训中,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到各类培训的全过程、全方位,把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与学科教学改进的要求融合推进,引导全体教职工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二)培育良好师德师风,引导教师争做立德树人的表率。

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把引导教师形成高尚师德和良好师风贯穿到教师培训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1.组织学习,提高师德修养。组织教职工系统学习国家教育政策和省市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适时进行师德警示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2.丰富活动,规范教学行为。一是组织教师宣誓活动以及新入职教师宣誓活动、开展教师节期间走访慰问、“为教师亮灯”、优秀教师事迹宣讲会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结合本校实际,根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化考核标准,规范师德考核程序,落实考评办法,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使教师能够用超过社会一般水准的文明标准来约束自己;三是严抓师德失范整治。持续开展“树师德、正师风”教师有偿补课和收受礼品礼金专项治理活动,组织全体教师签署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向社会公布师德投诉举报电话、邮箱等信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依法依规接受监督。定期召开家委会座谈会,征求家委会以及社会监督员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建议,引导全校教师识底线、守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行风。

3.树立典型,激发争先意识。通过十中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展示我校优秀教师风采,激发广大教师比贡献、创一流的工作热情,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省、市、区名师建设工程中来,争当岗位能手,争做改革先锋。组织撰写师德案例,加大我校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讲好师德故事,树立示范标杆,凝聚师德正能量。

(三)按照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升新时代教师关键能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关键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能力。

1.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教师每年必须接受不低于72学时的培训计划,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龙头,以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为抓手,面向全体,有效提高。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安排好教师的面授学习、外出培训,将继续教育成绩作为考核、晋级、聘任、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制约、奖励机制。

2.深研课程标准,更新教师理念。以国务院、教育部、省、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文件精神为指引,在深研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等理论的基础上,更新教师观念,提高育人能力,以打造“三三回应式”课堂为工作主线,坚持内涵发展,掀起“课堂革命”,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培养时代新人。每学期组织学习交流和专业研讨沙龙,在教师中形成“学习成长光荣 停滞不前可耻”的正能量导向。

3.有序有效进行教师的基础性培训、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强化落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强化新课程培训,逐步让新课程理念通过实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依托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政策引导,提升教师个人信息能力,并把优秀案例校内共享。同时继续加强教师读书的管理与指导,继续坚持全体教师“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活动,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激发教师读书热情,与书为伴、日积月累、丰厚底蕴。

4.加强教育科研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研究,把课题研究与自身培训相结合,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强化课题意识、研究意识、行动意识、成果意识,教研室要指导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善于发现、敏于行动、勤于积累、长于分析、精于总结”,以科研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同时邀请名师做讲座,指导教师如何进行课例、学习设计、教学反思等,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品位,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5.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年至少对教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印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组织心理健康征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教师心理动态,疏导教师心理问题,使教师以健康人做健康的教育。

(四)把握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完善教师职后培养体系。

根据教师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面对的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和学习发展心理行为特点,以提升素质能力为出发点,以改进实际工作为落脚点,合理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式、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持续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职后培养体系。

1.坚持研课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坚持领导干部集体听评课制度,同时组织开展研讨课、达标课、学科教学大比武等系列“研课”活动,形成“监测—反馈—评价”的教学管理机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竞争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加大压力,使骨干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2.关注名师成长。一是为骨干教师搭设展示的平台,每学期安排骨干教师作展示课或进行教学辅导,使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与全体教师共享,同时积极争取参加国家、省、市、区级优质课机会,把专家请进学校为骨干教师做重点指导,使教师变得更聪颖更博慧,更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二是创造条件,让骨干教师“走出去、带回来”。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市、区骨干教师培训班,并要求参加学习者把好经验带回校,传给教师,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作一节汇报课或专题辅导。三是鼓励骨干教师著书立说,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成果,不定期将教师随笔、论文、教案、案例、反思等集结成册,指导教师总结经验、深入研究。通过压担子促进骨干教师尽快成长为省、市、区名师。

3.关注中青年教师成长。一是组织好青蓝工程,要求青年教师“一年适应教学工作,三年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为骨干教师,十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由同学科、同年级资深高的骨干教师或者班主任担任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做好教学设计、规范课堂行为、主动反思教学、合理布置作业及评价、学会科学命题等工作,通过“师徒共上一节课”等活动多措施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二是成立青年教师发展联盟,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舞台,多措施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三是关注烟台市“教坛新秀”的发展,支持他们开展校内外的教育教研活动,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省市区名师。

4.关注班主任队伍建设。利用班主任论坛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为年轻班主任的成长提供土壤,以老带新,共同成长,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引导班主任加强学习,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重视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业务提升。完善《烟台十中班级量化考核评比细则》和《烟台十中班主任绩效考核方案》,建立健全班主任岗位职责,客观公正地评价班主任工作。坚持每月班主任例会制度,及时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深入学习《教育惩戒规则》和《烟台十中校规校纪实施细则》,提高班主任依法执教意识,促进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五)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激活教师的发展潜能

1.加强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认真落实《烟台十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办法》、《烟台十中教职工工作量化考核实施细则》、《烟台十中班主任综合评比考核细则》等制度,完善教师发展性考核制度,要求基础性指标与发展性要求相结合,形成教师自评、同行评议、管理者评价、学生、家长及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把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规范评价引导、激励教师模范地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发展潜能。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投入。组建教师队伍建设领导机构,由校长任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并任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副校长任副组长,由各部门主管领导任组员。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有导向性、可行性、时效性的具体政策措施。从实际出发,每学年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学年末认真总结。同时确保经费投入,学校将根据上级文件、财政及实际情况,确保教师教育经费稳定,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每年筹措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以上作为教师专项培训经费,通过政策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实现教师充分而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挖掘教师的潜能,弘扬教师的个性,激发教师生命的活力,提升教师生命的价值。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