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市博物馆组建的4支文物普查督查小组,完成对9个县市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任务,回到烟台。至此,与全国同步进行的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结束。此次督查针对去年各县市区新发现的文物,以县域为单元,实地开展文物督导检查和质量认定,进一步摸清了我市目前的文物“家底”。
本次普查跨度更广
老字号也纳入视野
据负责本次督查工作的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富强介绍,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和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开始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始于2007年4月,止于2011年12月,历时近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2007年4月至9月为普查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试点工作;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普查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王富强告诉记者,自去年4月份开始,我市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13个县市区文物管理部门纷纷组建文物普查队伍,对本区域内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为了弥补县市区技术力量的薄弱,特别是对田野遗址和墓葬的发现和辨认比较薄弱,市博物馆组织4个督查小组从2月24日开始对各县市区的第三次普查进行全面督查,进行文物普查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
“这次文物普查是继1956年和1981年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王富强说,“本次普查的标准和前两次普查的范围和内容有所不同,前两次普查是从有人类活动开始一直到近现代以前;本次的普查时间跨度更长,范围更广,2007年9月30日之前的具有代表性、有一定时代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史迹都在普查范围之列,也借鉴了国际上最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学理念,将过去曾被忽视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水下遗产、商业老字号等也纳入视野,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类59个小类。”
新增文物点533处
最久远距今六千多年
作为本次督查小组的专业技术人员,市博物馆王金定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各县市区报上来的统计显示,我市古文化遗址类的文物发现较少,这显然与具有悠久文明的胶东地区不相符合。我们分析,这应该与县市区的技术力量问题有关,难以辨认古文化遗址,即使发现后也不能确认结论。”
针对发现古文化遗址较少的现象,督查小组对各地古遗址古墓葬进行了重点指导。“比如近年,在我市莱山、牟平等发掘多处岳石文化遗址,这就说明岳石文化在胶东延续时间更长,各类遗存十分丰富,为岳石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记者在我市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统计表中看到,截至3月30日,新发现文物533处。包括石刻28处、近现代遗迹类148处、近现代建筑174处、古建筑175处等等。其中,龙口市新发现263处,蓬莱市新发现149处,长岛县新发现105处,莱州新发现95处。在这些新发现文物中,最久远的文物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
首次关注代表性遗存
彰显近现代印迹
记者了解到,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首次将现代代表性史迹列入其中。特别要重视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代表性遗存,如工农业遗产、乡土建筑等。为了提高对近现代史迹的认识,本次市博物馆各督查小组督导各县市区文物普查队应重视近现代重要史迹的调查。
在海阳亭子口、栖霞官道镇隋家沟等都发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业水利设施—渡槽,这是我国大兴水利时期代表性水利设施。栖霞市94%土地为山区,给农业灌溉带来不利,是当时兴修水利的一个重点地区。在当时,有若干条用于灌溉的渡槽。隋家沟渡槽在山与山之间凌空架飞跨,依山而建,宽度在7米左右,深3米左右。这些渡槽垒砌整齐,宏伟绵延数十公里长,造型雄伟,气势壮观。隋家沟渡槽呈半圆形,两端与水渠相连,下部为支撑墩;渡槽东端与水渠相连处两侧分别刻有“忠”字,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生产能力,建造如此规模的渡槽无疑是一件巨大工程。渡槽的建成解决了周围许多村子的吃水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保障。如今渡槽已经失去了其自身的作用,但作为近代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栖霞文物普查队的孙航伟说。
在海阳当道村,督查小组还发现了我市近现代的一处农业生产遗村———梯田。该梯田面积2600余亩,从山的底部到顶部全为梯田,少的三五级,多的一百余级。梯田最窄约0.8米,最宽3米多,多为1至2米。梯田最长七、八百米,最短几十米,多为三、四百米。据当地村民介绍,一级梯田一个劳动力一年也整不出来。地堰高1米左右,由大小石块堆积而成。山坡海拔最高250多米。从山顶往下看,梯田围绕山坡一级一级向下,非常壮观,气势宏大。据海阳博物馆张真馆长介绍,海阳梯田资源十分丰富,最早始于明代,现存的梯田为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的修筑的,当时在整个胶东地区兴起“整地”风气,平原地区深翻土地,在山区就是进行梯田建设,这些梯田凝结着海阳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当道村梯田是我市发现的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梯田。
牟平姜格庄镇上庄村和福山王格庄镇南台村都发现保存完好的岳石文化遗址。上庄村遗址位于村西约800米、沙家疃北1000米的台地上,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约50余米,东、南各有一条自然沟。从断崖上可见文化层厚约80厘米,内含大量的陶片、贝壳等。岳石文化在时间上归属于夏代,距今3200—3900年左右。王金定为记者介绍了岳石文化的由来:上世纪在平度县东岳石发现一处遗址,当初在发现时考古人员不知道是什么文化,有人认为是龙山文化的一个类型,但是在1978年,在牟平照格庄发现了和平度东岳石文化面貌一样的文化遗存,从而确定胶东地区的确存在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后来考古界将其命名为岳石文化。 “近年,在我市莱山、牟平等发掘多处岳石文化遗址,这说明岳石文化在胶东延续时间更长,各类遗存十分丰富,为岳石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王金定激动地说。
蓬莱北沟遗存万米古老“官道”
2月26日,蓬莱北沟镇,正在负责普查的考古人员发现一处古官道遗址。该官道依据地势,多为土筑,官道宽度在4—5米之间,全长约20公里。经定性该官道乃这属北宋时期。这也是我市首次发现古官道遗址,弥补了我市考古史上一项空白。
据蓬莱市文物局文物部申开波部长介绍,所谓管道即古驿道,该官道自古登州府城(蓬莱市区)出发,途经蓬莱市窑坊、三里桥、司家庄、五里桥、南沟、西沟、秦家沟、李庄、赤山(十里墩)、望海岭、上魏家(二十里墩)、歪脖壃(jiǎng,当地人对小山坡的俗称)、天生桥、火石壃、广济桥、草店、三十里店(三十里墩)、西正楼下、大姜家、河润直通黄县(龙口)诸由观镇到达黄县(龙口)县城。全长共计约20公里。其中,赤山南坡、望海岭、火石壃(上魏家)、草店、三十里店、大姜家部分古道保存较完整,遗存基本保持原貌,现残存约12070米。 “官道的修建,不仅有利于官方的往来,对周边百姓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蓬黄周边的百姓往来多经此道,其繁华时,道路上还设有茶棚,供百姓歇脚和休息,在上魏家村二十里墩原址西侧有茶棚原址。”申开波说:“官道的发现,不仅对研究古代官道在传递信息上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为官道遗址的保护和复原工作提供了巨大的重要依据。”
莱州发现金元石窟遗迹
在莱州柞村镇寒同山南麓的一个山坳中,发现了一处石窟遗迹。莱州市博物馆张英军向记者介绍,该石窟分布在通往林疃水库的河流两岸,共发现6个石窟,窟内分别供奉神像。有些窟上刻有窟名,最大一个窟嵌白色理石,上面刻有“梅岑洞”三个字,落款为明天启年间赵士亮题。根据出土的头像特征分析,这六个窟的形成年代要早于明代,属于金元时期。在莱州的文峰山脉上,也有许多道教石窟,它们应属于同类文物,其对研究我市道教文化和莱州地方史的增添新的资料。
300年莱阳梨园仍开花结果
莱阳博物馆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发现一处有300余年历史的梨园。据普查队员赵绍文介绍,该梨园位于照旺庄镇西陶漳村,现有面积约300亩。据西陶漳村村史记载,梨园与村同建,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是一处明代梨园,为明、清两代“贡梨”产地,用于进攻朝廷所用。普查人员发现,梨园中大树颇多,有的树冠直接达6米左右,树干也要一个人才能搂抱过来。1959年该村曾将此梨送往中南海给毛主席品尝,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回复证明信及梨款现金5元2角的收据等史料依然保存完好。
长岛600年天后宫遗址露面
2008年4月,长岛县“三普”工作队在砣矶岛开展田野调查时,在村民的协助下,意外发现一座有近600年历史的妈祖庙——井口天妃庙。井口天妃庙,俗称:井口大庙,位于砣矶镇井口村南部,南距海边(井口古港湾)约40米。据村民介绍:该庙原来靠近古港湾,后来随着港湾逐渐淤塞以及村民填海造地,使得古庙位置不断北移,最终形成现在这种环境。经调查获知:井口天妃庙占地约2000㎡,为南北三进院落。前院包括山门、东西两厢和前殿;中院以大殿为中心,又辅之以东西两个跨院,跨院内建有香积房和僧房;后院则为配殿或配房。天妃妈祖作为主神,被供奉在中院的大殿内;前殿则供奉有三官(三元神)、关羽等神祇;东西厢房为十二生祠;后配殿或配房原供奉多位神明,但内容不详。它还是远近闻名的砣矶民间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据村民介绍:当年,每逢重大节日,全岛五村村民常要聚首井口大庙举办庙会,各村表演节目,形成赛会。而遇有渔船丰收时,船帮或船东又会举办一些酬神活动,其规模与影响不亚于庙岛显应宫。
据长岛博物馆郭贤坤馆长介绍,长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中国早期海洋文明(岛屿文化形态)的发祥地之一,更形成了族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的一处重要“驿站”。椐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北宋嘉佑五年(1060),妈祖信仰由福建沿海一带传播到了长岛地区。而砣矶天妃庙的出现,也正是在长岛这一大的历史与人文北背景下的一个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