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其独特的唱腔、生动的曲目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胶东百姓的喜爱。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对其进行抢救式发掘、保护、整理、传承,多措并举,聚力非遗破圈成长。
日前,全市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顺利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大鼓四天的培训并结业,培训过程中学员们与胶东大鼓烟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福成老师共同完成了《民兵英雄林华龙下枪》的表演。连日来,通过沉浸式学习,大家都收获颇丰,不仅掌握了胶东大鼓的精髓,也深入理解了胶东大鼓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成为我市非遗传承的一支新生力量。
西城希望小学教师宫鹏昊表示:“胶东大鼓是一种将故事与音乐相结合的曲艺风格,这种曲艺风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传播。我今后将更加努力学习胶东大鼓,将胶东大鼓这门曲艺传播更远更广。”
实验小学教师朱梅也表示:“这种学习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投资,通过此次学习实践,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会跨越时空界限,持续为人类文明贡献智慧与美感。”
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说唱鼓曲形式,以盲人演唱为主,又被称为“八板谱”“盲人调”,凝结着胶东人民的深厚情感,在胶东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培训班的举办,将持续助力胶东大鼓从“活下来”到“火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市文旅局党组书记王大勇表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将把张福成老师和学员们共同学习的《民兵英雄林华龙下枪》爱国主义曲目,在全市的中小学生中进行宣传、培训。通过这种形式培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胶东大鼓的薪火相传。
目前,我市建档盲艺人21人,收集整理《偷年糕》等传统曲目28个,组织胶东大鼓艺人先后参加《万象中国》《央视文艺》《烟台有戏》等国家、省、市级电视专题片拍摄,有力推广了胶东大鼓这一民间曲艺形式,让中华曲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