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栖霞市唐家泊中心小学2024-2025学年度“语”竞风采,“文”绽芳华赛课活动

日期:2025-03-20     

字号:

教育之美,美在生长;教师之美,美在课堂。为了不断提高我校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给教师们一个互相交流、探讨、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我校特举行唐家泊中心小学“互联网+项目式”学习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大赛,以比赛促进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授课教师们精心准备,深挖教材,巧妙设计,以娴熟的教学技艺,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呈现出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

第一节课徐金凤老师执教的《海上日出》,在教授过程中,徐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例如她让学生找出描写太阳颜色、形状、光亮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在表达日出美景中的作用。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本的节奏和韵律,让他们在朗读中更深入地品味文本语言。

第二节课唐翠萍老师执教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唐老师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展开学习和讨论。她以课本插图为辅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每个人物的大小、形态、动作等等来理解这幅画名扬中外的真正意义。这种环环紧扣的授课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完美地掌握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第三节课吴文文老师执教的《在操场上》,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因此文文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无论是识字环节、句式训练,还是写字教学环节都利用趣味性高的视频做切入,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孩子们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高效。同时,她还采用情境式教学,让学生体验“跳”“踢”的动作,加深理解;教师用沙包体验“丢”的动作,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得到了放松,带着开心的情绪回到课文,体验课文呈现的“天天锻炼身体好”。

第四节课孙玉宁老师执教的《白鹅》,在学生汇报文章当中作者哪些地方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时,老师给予孩子们及时的肯定,比如:聪明孩子有感想,及时发言,做到不重复。当孩子先读课文,再发表观点时,孙老师再次表扬:先读书,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好习惯,并把掌声送给会思考、会听、会表达的孩子们。当孩子们汇报完知道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然后进一步探讨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让孩子们默读课文,找方法,孩子们找到了修辞手法,语言方面虽然说的不够精炼,但老师及时的给出肯定,告诉孩子们文章中用了反语,而反语是用幽默的方式来呈现的。学到了表达感情的方法之后,老师在这儿没有自己总结,而是让孩子来总结,并且用一段完整的话,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清晰的表达出了自己学会的内容。

第五节课王雪丽老师执教的《田忌赛马》,王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理解,体验人物的所思、所看、所想、所行。在授课中老师借助穿越的场景,带领学生来到几百年前的战国时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的思维。提问的时候总是说“这位大臣”、“你是田忌,你就是孙膑”。借助情境的驱动,让孙膑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显性化,让思维的过程看得见、说得明,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闪耀,在阅读中提升。

第六节课张淑芹老师执教的《刷子李》,在巩固旧知环节,张老师的教学节奏把握精准,既帮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了桥梁。学习活动中的侧面描写教学更是亮点十足。张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6 - 10 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曹小三反应的句子,随后组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了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手法。特别是对曹小三“半信半疑—敬佩—失落—沮丧—崇拜”这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剖析,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侧面描写是如何通过周围人、事、物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特点的。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让他们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

第七节课王剑老师的执教《树与喜鹊》 ,王剑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标要求展开,整个课堂清晰明了,过渡自然,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王老师打破常规,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八节课李倩老师的执教《画杨桃》,本篇课文的难点是在朗读中注意对话的语气。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李老师采用多种方法。首先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再通过实物,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杨桃的一端。随后回到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动作、神情以及标点符号,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完全不同。这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九节课牟晓华老师执教的《花钟》,牟老师如春日细雨般润物无声,紧扣“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意”的单元要素,以“探秘自然语言”为轴心展开深度耕耘。课堂立足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巧妙创设“校园花钟设计师”情境任务,通过“花钟三问”搭建思维阶梯——从观察不同花卉的开放时序,到探究生物节律的科学密码,最终聚焦课文“拟人化表达”的语言密码,将科学探索与文学审美编织成有机整体。

第十节课杨海英老师执教的《小马过河》,海英老师巧妙地将思辨元素融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思考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学生们在辨析、比较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学会了多角度看待问题。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故事寓意,更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因思辨而更加生动、有效。

足履实地,行一段求索路;群行致远,掬一脉教研香。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此次赛课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相信唐小的语文教师们,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

砥砺奋进,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的课堂。

砥砺奋进,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的课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