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夏邱中心卫生院健康科普

日期:2025-02-27     

字号:

踏青流行季

也到了各种虫类出动的季节

户外出行 

小心被这个小黑点“叮”上

                                                                                       图片

蜱,又名蜱虫、壁虱,俗称“草爬子”,每年春季蜱虫便开始活跃。目前,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吸血后“变身”

蜱虫吸血之前的体型可能只有一个芝麻粒那么大,但吸完血之后,它能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图片


“活动”地点

蜱虫通常出没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都可能会与蜱亲密接触,也有人在院子或社区里感染蜱虫的先例。


“捉迷藏”部位

蜱虫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例如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

图片


严重可致死

被蜱虫叮咬后,蜱虫的唾液会引起周围血管炎局部充血、水肿、出血及角质层变厚,如存在虫媒传染病病原体感染,可能还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

目前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如果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可能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图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带毒蜱虫叮咬感染,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多发于春、夏季。


被咬了,千万别硬拔

被蜱虫叮咬后,不能拍!不能硬拔!更不要“暴力”拍打!正确的做法是:

*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

*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

*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

图片

注意:

如果蜱虫深入皮肤,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处理。

被蜱虫叮咬后的两周内,一旦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


如何预防

*整理家居环境,清理和杀灭杂草中及饲养家畜(宠物)身上的蜱。

*避免在草地、树林、田间地头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户外活动前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维持保护效果,使用驱虫剂(含有柠檬桉或避蚊胺成分)涂抹裸露皮肤。

*外出时最好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和领口,佩戴帽子。

*离开蜱虫栖息环境时,检查身上、衣物、宠物体表是否有蜱附着。如发现人体或宠物被蜱叮咬,及时、正确摘除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