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打六九头”。2 月 3 日立春后,标志着我们正式步入春季。但可别因为气温暂时升高,就急着脱掉冬装。“春捂秋冻” 是老祖宗留下的养生智慧,在春季,尤其是初春时节,适当 “春捂” 十分必要。早春早晚气温较低,保暖工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就会引起一些慢性病发作。
一、保暖防寒,警惕慢性病发作
虽说已进入春季,可气温依旧起伏不定。当气温突然下降,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进而导致血压升高。而且,春季白昼变长、黑夜变短,人体生物钟容易紊乱,同样会引发血压波动。血压波动性增大可不是小事,它会大大提高动脉硬化、中风、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在气温低时,下肢冰冷、麻木等不适症状会加剧,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所以,糖尿病患者务必做好下肢和足部的保暖措施。比如睡前用热水泡泡脚,促进血液循环;选择厚袜子、保暖性好的鞋子等。
除了高血压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也是春季需要重点防范的慢性病之一。COPD 患者在春季容易因气温变化导致病情加重,主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这类患者不仅要注意保暖,还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如花粉、烟雾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家庭氧疗,以改善呼吸功能。
二、增强免疫,抵御疾病侵袭
气候变化、季节交替是许多慢性病病情起伏的重要原因。当气温骤降时,老年人一定要及时添衣保暖,特别要重点照顾好足部、腹部、颈部等敏感部位。同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维持情绪稳定,避免在精神和体力上过度疲劳与紧张。平日里,要常打开门窗,让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这对防病保健大有益处。
提升免疫力是抵抗各种疾病的关键。不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像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春季多变的气候。适量运动还能加快新陈代谢,消耗掉因大吃大喝摄入的多余能量,促进脂肪分解,有助于维持正常体重。同时,它利于肌肉增长,既能保护骨骼健康,又能增强免疫力、提高基础代谢,还能预防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饮食上,多吃健脾胃的食物,比如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且易于消化的鸡、鸭、瘦肉、蛋类、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此外,春季也是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之一,大家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一定要戴好口罩,保持环境通风,勤洗手,千万别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