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1. 师资情况
招远市泉山学校,专职劳动教育教师2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66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1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1处。
2. 课程开课情况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6-9年级每周1课时。学校以课堂(课外)教育为主,形式有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公益劳动与志愿者服务等。
3. 基地建立情况
学校校内劳动教育基地1处,面积较小,主要种植少量花卉和蔬菜等。
4. 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共投入年度经费约1万元,用于劳动教育的校外基地交通和劳动种植方面。
5. 选用教材情况。学校选用劳动教育教材为: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劳动实践活动手册》。
6. 学校实施方案。
招远市泉山学校2024-2025学年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要将劳动意识从小根植于学生心中,让学生从小就体会劳动的辛苦和乐趣,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习惯。
新学期学校在德育人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宽,“五育并举,劳动为先”,更加注重劳动育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注重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结合,劳动实践和劳动感受结合,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结合,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环境,从“自我服务”“校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活动”四方面培养学生劳动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体验中养成劳动习惯。
一、建立劳动教育机制
1. 学校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与途径,各年级根据学校实施方案及年级实际情况制定年级劳动方案。
2. 注重学科渗透,科任教师根据语文、数学、道德与法制、美术等学科的特性,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传递正确劳动教育观念。
3. 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一节,由兼职的劳动教育教师给学生传授一些劳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劳动公益行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学会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2. 基础性原则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最基础的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技术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教育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开放性原则
劳动教育应不拘泥于校内,应做到校内校外相结合,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
四、实施步骤和策略
1. 讲解说教,形成热爱劳动导向
通过晨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劳技课、家长会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强化教育。如:利用班队会,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会,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劳动”?怎样做才算是热爱劳动。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古代名人爱劳动的故事,还可以讲近代名人的劳动故事,再是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同时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榜样引领,激发主动劳动热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引领。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同时我们要充分挖掘我们身边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对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扬,在学生中营造一个学先进、比先进的氛围,从而在榜样的引领下,充分激发他们主动劳动的热情。
3. 家校配合,共造热爱劳动的环境
开展校内劳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开辟专门区域种植瓜果蔬菜,让班级、学生认领责任区域,予以精心呵护。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书包整理、队角装饰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组织校外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
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有关劳动的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择菜、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4. 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在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做出榜样,还要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三是要循序渐进。以活动课、劳技课为抓手,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每学期的劳动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采取学生自我管理(文明卫生岗值日制度)、自我评估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的学生主体能动作用。除了每天轮流的常规值日外,学校每周三上午课间操为固定的大扫除时间,每到这一天,要求老师们精心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促进和强化学生将养成的劳动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五、劳动技能培养实施办法
1. 每一位学生每个学年度必须掌握(1 - 2)项基本劳动技能。各年级结合学生年龄实际制定本年级劳动技能培养方案,确定本学期本年级学生必备劳动技能,并积极落实劳动技能指导方案。建立学生劳动成长档案,实行每日劳动打卡月评比制度。
2. 每一个年级的家务劳动技能除了以上基本要求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身和班级、家庭的实际情况,在生活小窍门和特殊劳动技能上进行拓展。每个级部根据级部学生的特点开展一次劳动技能比赛(需有方案和美篇宣传),借以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3. 对应本年级基本家务劳动技能,除了学会以外,每位同学要根据自身与班级、家庭实际情况,每月认领一项日常自我劳动、校内劳动、家务劳动、志愿劳动进行劳动技能实践。每月第一周可以由教师、家长协助帮教,其余时间均需自觉独立完成,且要保证良好的劳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