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教学工作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目标,立足实际,转变思路,创新方法,继续实施“六效六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区教体局《活力新课堂建设工作要求》,加强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推进力度。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以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一)关注常规,优化过程管理
(二)关注教师,促进专业成长
(三)关注课堂,生本模式建设
(四)关注科研,引领质量提升
(五)关注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加大教改力度,深化“六效六要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优化教学和学习方式,持续推行差异化教学,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能力。
树立全过程质量意识,在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学科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推动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向管理要质量,通过加强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规范保障质量,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工作要点及工作措施
(一)教学工作
1.深化课堂教学研究
(1)理论引领,夯实基础
引导全体教师持续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贯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推进力度。鼓励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勇于实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素养。加强对“六效六要素”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增强差异化教学力度,重构课堂结构,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2)实践探索,深化教改
聚焦活力新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学科核心素养,推进差异化在教学全过程的落实。通过推门课、校内公开课、精品课和优质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确保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跟踪听课、反复磨课、示范引领,引导教师关注教学目标达成、学生主体地位落实、教材创造性使用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多听课,跨学科学习,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智慧。
2. 抓实教师能力提升
新学期学校将致力于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教师层面,关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中会考试题的研究、对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教研组集中培训、教师日常学习、教学实践运用、定期竞赛等形式,切实提高学校老师在全区教师能力考试中的成绩。学生层面,利用课堂时间和“晨读”“午练”时段,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书法、计算能力、英语口语、阅读素养和科学实验能力。
3. 积极推进作业改革
坚持“控量减负,提质增效,自主学习”的原则,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严格控制作业量,确保作业内容精选、难易适中,体现梯度与多样性,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追求能力提升。将作业设计纳入学科集体备课中,实施分层设计。严格作业公示制度,确保作业量、内容和要求透明化。在作业批改上,注重激励作用,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教师要分析学生作业中的独特见解和典型错误,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鼓励学生建立纠错本,对纠错内容进行跟踪检测,以巩固学习效果。定期举行优秀作业评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1)优化教师成长环境
学校要组织多样化的展示活动,专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嗮课、研讨、交流、读书等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荐教师参与各级培训和评优活动,为全体教师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
(2)锤炼高效课堂迎接督导检查
本学期将迎来全区教育督导检查,检查组通过查阅材料,重点检查学校教学管理是否规范;通过听课实时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导处和教研室要在教学科研、集体备课、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作业设计、质量分析等方面加强检查指导力度,确保督导检查成绩。针对往年出现的问题,尤其要把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做重点,集思广益,不断优化。借助督导准备工作,提升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树立教学标杆。
(3)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继续开展青蓝工程和青年教师成长1358工程,有计划地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引领和课堂打造,通过师徒结对,发挥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5.扎实做好毕业班备考工作
本学期中会考年级要克服困难,深挖潜力,完成学校确定的保11争前10的目标。学校工作重心要进一步向毕业年级倾斜,加强对中会考工作的领导,为毕业年级组和教师服务好,解决实际困难,保证中会考每一阶段的备考都扎实有效。加强毕业年级的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效益。加强对教师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试卷批改等教学常规的检查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复习课和讲评课的课堂教学研究。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学生用好纠错题本,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将各班学生存在的错题加以汇总,在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中加以矫正。做好分类学生推进工作,抓两头、促中间。重点是尖子生、边缘生学生工作,切实提高优秀学生巩固率、线下学生提升率和目标达成率。做好考试的阶段性分析,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高效率。每次考试结束后,都要及时组织不同层面的分析,制定进一步的教学思路。
(二) 教学管理
1.精细化常规管理
(1)推行“教学常规管理月”,确保备课、上课、作业管理等各环节的有效执行。组织作业设计比赛、组内研讨课、全校展示课等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做好及时反馈,将教学常规检查结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
(2)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
将集体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深化集备流程,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积极开展大单元备课和跨学科备课。个体备课须体现改革新理念,年轻教师须写详案。集备要求包括:制定计划、审核主备稿、个性化补充、定期教案检查等。
(3)习惯养成与课堂常规
注重学生课前预习、倾听、思考、提问、合作、读书、书写等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表达。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建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坚持音乐、体育、美术等刚性化管理的课程实施。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深化教研组建设
加强学校教研组的专业性和引领性,发挥教研组长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主导作用,和桥梁作用,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通过举办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激发教研组的活力,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研究中的先锋作用。各教研组要立足教学实际,发挥团队力量,共同破解教学难题,分享改革成果,促进教研团队和教师个体的共同成长,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文化。
3. 提升校本教研水平
领导分管领导要进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和指导。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课改动态,共同熟悉新教材、检验新教法,积累教学经验,确保学校课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教师结合每周的集体备课,加强互评互助,促进共同成长。通过进行听课、评课、磨课,取长补短,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老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写成教育反思,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育科研
1.开展小课题研究,争取规划课题立项
(1)开展小课题研究,确保研究方案的详实,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将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定期交流研讨并总结课题成果。
(2)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骨干深入调查,确立研究方向,用科研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聚焦市、区级课题,发挥骨干力量。系统推进课题研究从立项、到实施、到结题的全过程管理,确保研究的质量与深度。
2.立足课堂实践,深化教学研讨
将教学常规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在严格管理教学常规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通过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引导教师关注科研动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提升教研能力,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期中和期末组织全校教学工作经验交流。积极引进专家入校讲座,开阔教育视野,提升育人水平。
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见学校本学期工作配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