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我校立足地域特点及师生现状,学校围绕“容融”文化,构建“融通共育”德育教育体系,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教育指导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构建“融通共育”德育教育体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到各项活动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面实现全学科育人,全员育人(包括家长),全方位育人。“融通共育”德育教育体系具体包括“德育目标引领---德育课程落实---德育评价激励”一体化实施体系。
二、实施路径
(一)构建“四线并行,齐抓共管”的“融通共育”一体化的管理格局。“四线并行,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由副校长分管,下设四条德育工作线,均赋予不同的职责和任务,最终作用于学生身上,使学生在“融通共育”一体化管理格局下茁壮成长。
(二)锤炼“融通共育”德育一体化队伍。一是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合融共进、业务精良的领导干部队伍,要求领导干部做到“五者四有三强两精通”。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打造“融变成新”教师团队,构建“从四融开始,做品位教师”师德教育课程。通过开展师德宣誓活动、学习师德先进典型、班主任工作沙龙、年青教师成长系列课程、“四融”教师评选等多元化的师德建设活动,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师德水平。三是家长队伍建设。利用班级QQ及微信群、学校公众号、家委会论坛、家访等形式,将学校的工作动态、新的教育方法向家长渗透并广纳谏言。强化“两会一日”建设,发挥职能作用。利用家长开放日,展示班级常规、班级文化等。通过“三级”家委会的智慧,在家庭、学校、老师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构建“融通共育”德育教育课程体系。(附下表)
课程层级 | 1.基于学生德育品质形成的班本化的普修课程 | 2.基于学生年龄特点的级部化的拓展课程 | 3.基于学生能力特长的校本化的精修课程 | 4.基于学生综合实践的主题化的展示课程 | |
课程形式 | 以班级为单位的普修方式 | 以级部为单位的拓展方式 | 以学校为单位的精修方式 | 以学校为单位的活动方式 | |
课程特征 | 基础性和普适性 | 巩固性和拓展性 | 自主性和选择性 | 综合性和实践性 | |
课程内容 | 1. 国家课程《道德与法制》、地方课程《环境》、《安全》剔除习惯养养成的内容深度融合的修德课程 2. 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德育教育内容的学科课程 3. 微型怡情课程: 好书班班读 好字班班写 好曲班班弹 好歌班班唱 | 一级部 | 1. 《班兰花开,朵朵精彩》好习惯养成课程 2. 一年级“爱尚学”入学课程 3. 一年级常规训练课程 | 1. 硬笔书法课程 2. 软笔书法课程 3. 道德法庭课程 4. 礼仪修养课程 5. 小小 辩论家课程 | 德育主题教育月课程:1.2月助人为乐月(助人、奉献) 3.9月好习惯养成月(规则、文明) 4月珍爱生命月(理想、信念) 5月感恩教育月(感恩、孝敬、宽容) 6月自立自信月 (责任、爱心) 7.8月亲子悦读月(合作、关爱) 10月毅力培养月(爱国、仁爱) 11月勤俭节约月(节俭、节制) 12月诚实守信月(诚信、责任) |
二级部 | 1.《班兰花开,朵朵精彩》好习惯养成课程 2.二年级“慧修身”礼仪课程 3.二年级常规训练课程 | ||||
三级部 | 1.《班兰花开,朵朵精彩》好习惯养成课程 2.三年级 留印记”成长课程 3.三年级常规训练课程 | ||||
四级部 | 1.《班兰花开,朵朵精彩》好习惯养成课程 2.四年级“知感恩”修德课程 3.四年级常规训练课程 | ||||
五级部 | 1.《玉兰花开,朵朵精彩》好习惯养成课程 2.五年级“圆梦想”毕业课程 3.五年级常规训练课程 |
每个级部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分别开设德育常规展示课,每学期定期进行,利用家长开放日或者新教师培训时间,展示班级常规管理。 (四)完善“融通共育”德育教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突现“四性”,即“全面性、科学性、趣味性、易操作性”。将学生一日常规细化为“安全、卫生、纪律、礼仪”四枚“常规星”以及结合“八好”培养目标、少先队争章活动设置八枚“特色星”。采用队员自评、队内互评、中队颁星委员会通过等形式,确定颁发常规星和特色星。为了保证评价的有效落实,做好以下三点:一是结合一日常规,在班级推行“班务承包”制,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习惯。二是各班设立安全、卫生、纪律、礼仪等常规监督岗,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做好记录。二是让教师成为德育评价的引导者。 抓住每一次德育教育机会,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三是让家长成为德育评价的参与者。对学生勤俭节约、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方面,正确引导家长参与到对孩子的德育评价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推进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与实施,统筹协调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各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领域德育工作推进、落实和指导。
(二)加强教科研指导和过程管理。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梳理德育内容,探讨德育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建立各种研讨交流与学习平台。举办各类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观摩、学习机会,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校网络学习资源,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优秀课例、案例的展示与学习,建立课程教学德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的平台。
(四)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德育工作培训制度,以骨干培训带动全体教师的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论水平和能力。
(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考核机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组织开展先进教师经验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搭建德育工作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