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继续围绕区教科研中心提出的“优化区域教研品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总要求,全面贯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理念,以“研读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赋能新课程”为主题,用课程化教研的思维开展各项工作。
一、聚焦一个提升
紧扣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目标,研读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深度推进课堂变革,力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加强备课规范实效。备课前做到“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学法、备教法。“四个有”: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
2.规范作业设置与批改。继续坚持“精心布置,分层设计,科学调控”十二字原则,把好作业“三关”:作业数量关、作业质量关、作业创新关。做到四统一:统一作业类型、统一作业量、统一作业难度、统一作业拓展资源。所有作业必须全批全改,力求做到“四精”,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讲”。
3.注重听课效果。听课中注意五个观测点:观测点一,教师理念及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观测点二,学生能力、习惯培养及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观测点三,互动评课人数足,参与度高,质量高;观测点四,听课后直接查看当堂的教案;观测点五,课前三分钟情况。
4.强化质量监控。一是重视单元过关。每个单元级部要统一出题,统一时间过关,落实好每一单元知识的重难点。二是实施月测制度。每月学校统一组织专项知识检测。
二、实现三大突破
1、课堂重品质实现新突破。
(1)学科育人。各学科教学中不能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学科教材中的育人功能,准确把握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实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把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位,以全新的理念引领教学方向;深研新教材,挖掘其中的知识宝藏,为学生成长奠基。
(2)学为中心。教师要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 “三个当堂”: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3)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眼中不能仅仅装着“知识点+课时”,而要强调知识结构化,进行大单元教学。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全流程系统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学习目标当摆设”“有目标无评价”“只管教不管学”等陈旧做法。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所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高阶思维能力。
2、教师重引领实现新进展。
(1)梯队培养促成长。学校将梳理出基础层(1-3年)、骨干层(4-6年)、核心层(6年以上)教师名单,针对不同层次教师采用不同培养方式。基础层教师:青蓝工程促规范;骨干层教师:团队研修凝合力。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核心层教师:课题研究提素养。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主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效的思路开展研究。
(2)“六课”研究提能力。学校将通过新岗教师亮相课、学科骨干引领课、教研组长展示课、外出学习汇报课、课题实验研究课、校级优质课,扎实开展“六课”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
(3)命题研究拓新径。研究新课标理念指引下都有哪些题型的改变?和以前比增加了哪些?难易程度改变多少?通过研究试卷发现日常教学点,找到教学切入点。
3、家校共携手实现新提升。
一是建立多元化沟通渠道。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微信、QQ群等,及时发布学校通知、学生在校表现等信息,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二是开展家校合作的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家庭才艺展示、读书分享会、劳动实践活动、科技创新体验等,通过学校公众号进行广泛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家校共育氛围。
三、抓好三个坚定不移
1、坚定不移抓常规管理。
(1)执行“五严管理”。严格落实课程实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推进“双减”和“五项管理”落地落实;严格做好“零起点”教学。“零起点”教学工作事关低年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严格按照课程表和时间表上课。坚决做到学生、教师、教室与教导处的课表一致。严格执行调代课制度;严格遵守课堂常规。所有教师要严格按照《文化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十条规定》去做,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2)强抓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认真落实《文化路小学学生一日学习常规》,强化落实班级常规操,注重学生课前预习、倾听、思考、提问、合作、读书、书写等习惯培养。
(3)抓好两头(即一年级和五年级)工作。一年级入学教育。着重抓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五年级质量调研。教学领导要积极指导五年级工作,认真学习历年来小学教学质量调研报告,解决调研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2、坚定不移发挥教研支撑作用。
(1)加强教研团队建设。主题教研做到“两有”(有活动计划,有研究课题或专题),“三学”(学先进教育理论,学先进教学方法,学先进经验),“四定”(定时间,语文周三(下午第二节)、数学周二(下午第二节),小学科周四(上午第二节)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记录人),“五研究”(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学法和教法,研究教材重难点,研究教学目标与分层作业设计,研究质量检测分析)。
(2)潜心课题研究。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积极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做好以下课题结题工作:市级“十四五”信息技术课题《基于人工智能编程的单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美术课题《胶东剪纸的艺术特色与育人成效的研究》。
(3)做好数学基地校和“汇文共同体”建设工作。以分享合作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实践反思为方式,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强化教科研共同体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研究,从而建构起具有共同教育愿景的共同体,探索一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3、坚定不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深化体教融合策略。我们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建立"课堂教育+阳光体育+特色体育"三位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确保体育教学质量。强化阳光大课间活动,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项目,进行全面测试、上报,对数据分析研究,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到实处。
(2)艺术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继续开展“歌声满校园·唱响主旋律”校园合唱活动和“口风琴进课堂”活动。继续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举办一次综合艺术活动,开展摄影、书法、绘画、艺术才艺展示活动。通过学校宣传栏、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和实践成果。
(3)课后服务赋能学生成长。学校深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广泛而多元的兴趣爱好,精心规划并开设了包括足球、篮球、葫芦丝、面塑在内的多门特色课后服务社团课程,旨在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与潜能挖掘。
(4)魅力诗词周,让语文“活”起来。以各级部下发的必背古诗词为准,进行古诗词背诵过关,另外结合诗配画、趣味问答、诗词创作、和诗以歌等形式,让沉默的语言文字动起来,让语文学习活起来。
(5)数学文化周,感受数学魅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萌娃讲堂、创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小明星选拔、数学知识竞赛等。
(6)英语嘉年华,快乐无极限。通过开展词汇比拼、阅读竞赛、口语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四、强化“四大工程”
1、写字工程,促进师生规范书写水平。
(1)教师层面:重点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积极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师“双姿书法展示活动和区、市组织的朗诵比赛、基本技能比赛等,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突破自我。
(2)学生层面:保障一至五年级每周一节书法课。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教学内容及课件,课堂上精心指导,确保上好每一节书法指导课和书法赏评课;学校同步开展书法比赛及展示活动,为师生搭建作品展示平台。
2、阅读工程,助力师生读书素养升级。
(1)教师层面:“荟文”读书启心智。继续开展每学期的教师读书分享活动,倡导教师阅读教育专著、教学论文等书籍,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理论素养。
(2)学生层面:经典阅读润心灵。继续开展“1+X”整本书阅读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了保证学生有书读,有时间读,有方法读,学校构建“三课三读”阅读课程和“书香六节”活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劳动育人工程,培养学生勤劳品质。
坚持学科教育渗透、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推进,开好劳动实践课。每周一节劳动课将严格按照市局下发的年级劳动清单引导学生掌握必备劳动技能,每月一个主题。学校将举办“劳动创造美好,收获共享喜悦”丰收节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本领,成为校园的主人,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4、跨学科融合工程,打造智慧教育新常态。
继续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加强教师培训,涵盖多媒体设备使用、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平台操作等方面。鼓励教师尝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国家智慧平台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举办校园科技节,开展编程比赛、机器人竞赛、电子作品展览等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