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规划】海阳市实验小学2024-2025学年发展规划

日期:2024-08-29     

字号:

一、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实验小学,始建于1981年,前身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1990年初中部迁出。独立后的实验小学很快成为全市小学教育的领头雁,先后为烟台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山东省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第四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提供现场。并先后获得烟台市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小学语文双轨教学优秀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2019年以来,先后获得烟台市“书香校园”、烟台市“诗意校园”、烟台市“家校协同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示范校、烟台市团、队思想引领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信息化实验区试点学校、烟台市“信息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现有56个教学班,2900余名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居住在城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子女以及周围城北、新兴、才苑、倪家、姜家、里口、鞋西沟等自然村的村民子女。教职工168名,其中专任教师166名,师生比为1:17.47 ,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学历152人,专科学历10人,30岁以下教师58人,随着近几年免费师范生的加入,年龄结构老化的情况得到缓解。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老实小的校舍、设施等办学条件无法满足优质教育的需求,2019.11月学校搬迁新校。

(二)优势分析

实验小学是一所三十年历史的老校,多年的积淀形成实小人朴实的人文情怀,扎实的工作作风,笃实的学习氛围和厚实的文化底蕴。领导班子团结向上,教师队伍和谐融洽,为学校工作为学生发展能够齐心协力,各项工作的开展真实、扎实,有32人执讲过烟台市及以上级别优质课,近年来开展的“立字立人 书香育人”读写教学成为学校特色工作,为学生成长打下较为坚实的底子,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三)劣势分析

1. 师资队伍急需充实。语数学科人员不足,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更是严重缺员。加上部分教师面临着结婚、生育、国家“二孩”政策等系列问题,从而再度造成师资短缺,学校陷入“无米下炊”的困境中。

2. 学校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专业能力。学校领导课程领导力不强,对课程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教师专业课程能力不强,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参与课程改革积极性不高;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专长不突出,“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学校发展机遇与挑战

学校能够在2019年如期迁校,随着环境设施的改变,各项工作也将面对新的挑战。新校,新思想、新理念需要学习实践,学校特色及品牌建设需进一步探索,学校办学目标体系需要进一步明晰,教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有待发挥更大作用,这对学校领导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学校总体规划

指导思想: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创新理念,注重内涵,加强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精细化管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自主成长,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办学理念:让每个生命丰茂生长、精彩绽放。

如果学校是一片沃土,每个孩子就是一颗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经历着萌发、丰茂,到绽放、结果的过程,本着“让每个生命丰茂生长,精彩绽放”的办学理念,创办具有“丰实教育”特色的现代化学校,让实验小学成为草木丰茂的生态花园,求知若渴的书香校园,朝气蓬勃的成长乐园,温馨祥和的人文家园,这是实小人的美好愿景。

总体目标:面临即将搬迁的老实小和全新的现代化新实小,我们始终秉承“朴实、扎实、笃实、厚实”的工作作风,在今后的五年发展中,立足实际,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出发点,精心规划,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以学校文化引领,形成师生认可的实小特色理念文化;以环境建设熏陶,创设现代化、开放式丰实教育环境;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建设适宜学校发展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民主、稳定的运行机制;以课程整合开发带动,开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优质课程;以课堂研究为重点,锻造肯服务、爱钻研、有专业素养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开创实小新局面,打造实小新形象。

“丰实教育”框架体系的构建,将利用五年时间分系列组织“丰实课堂”构建年(2011---2022)、“丰实课程”整合年(2022---2023)、“丰实学校”培育年(2023---2024)、“丰实特色”彰显年活动(2014---2025)。

具体目标:

(一)    环境文化

【文化标识】——“丰”

以一棵树的形象呈现。三横一竖,一竖为德,以德润心,以德立人;三横分别代表笃学、健美、践行,是生命成长的四个关注点;横平竖直代表为人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亦释义为:一竖为正在成长的植物,三横代表成长的过程,用不同颜色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和种子由发芽生长春华秋实的过程。

【文化形象】

“蒲公英”——校草

蒲公英的种子飞扬无界、成长无限、力量无穷,代表每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孩子。

“蜂”——校园吉祥物

与“丰”谐音,取其“采得百花方成蜜”中的勤奋、广博汲取的特点,与学校特色工作——全科阅读、博览群书契合。

“枫”——校树

与“丰”谐音,取其“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勇敢、不畏寒霜的特点,恰与“丰”的本义——历经岁月变化,种子萌发生长,越是风霜,越发灿烂。 

【文化元素】

用“丰 ”“实”为建筑、功能室、景点、道路命名

教学楼:丰茂;图书楼:丰润 ;艺术楼:丰美;活动楼:丰采 体育馆:丰健……    

档案室、成果展室:春华秋实  办公楼:盈实  行政楼:丰实 ……

丰韵长廊  丰致小径 丰泽书屋 丰趣棋园 丰劲健身房……

道路经以“丰”开头,纬以“实”开头命名。

用植物为社团命名:青葵读书社 青果文学社 蒲公英传媒社 紫丁香合唱团 红枫画社……

校园主色调:翠绿(丰茂生长) 米黄(丰盈稳重)

教学楼楼层色彩体现“丰”所蕴涵的四季变化 

(二)    管理文化

秉承“公平公正 自觉自由 向善向上 丰满丰实”的校训,从学校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实际出发,构建“理性+人文”的管理模式。

在教师管理中以“自主、学术、民主”为核心,以教师发展学校为宗旨,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主追求、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造,鼓励不同水平的教师勇于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尽可能在学校管理中去行政化,从行政推进逐渐转向学术推进;尊重生命的教育一定要在尊重生命的管理中孕育和生长,学校改革决策与管理,在平等的教师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家校对话中实现共识理念。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组建包含多元主体的课程建设团队,让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社区等都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构建育人共同体,共享育人成果。

在学生的管理上,突出“精细化”、“自主化”和“民主化”,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根据教体局的学生习惯培养规划,认真抓好责任落实,提高管理实效。要强化小督查制度建设,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效能,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同时,要在制度的形成机制上力求公平公正,关注内生性,走向民主化。

班级管理要力求发挥班主任老师和包班老师的能动性,做到因班而异,一班一品,各自根据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形成不同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班级文化。并注意做好典型培植,发挥向上向善的引领效用。

(三)    课程建构

基于孩子,给成长无限可能。丰实教育立足于尊重生命,润泽生命,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有才华、有行动力的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公民素养、生活素养、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继续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并将对学校“立字立人,书香育人”的教学特色工作有机整合深入,开发“秋韵 冬品 春暖 夏思”四季读写课程。

具体来说,按424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整合,即:四个课程领域(丰润、丰采、丰美、丰行),两种学习方式(必修、自选),四条时间线(日、周、月、季)形成主体框架,课程形态有:基础性课程、多样性课程、自主型课程、开放性课程,实现将课程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每次活动,并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

(五)课堂建设

遵循“让每个生命丰茂生长、精彩绽放”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本课堂的研究,巩固“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成果。按照“课标学习——目标细化——设计活动——关注评价——形成策略”的研究思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采用主题教研、团队合作的研究方式,引领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研究和实践。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规范学科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科组的教研合力和学校的综合实力,给教师创造更广阔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走上更高的讲台,成为校名师,市名师乃至更高的荣誉。

课堂实践中,关注生命,尊重学生,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在转变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打通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品质的形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评价体系

为正确引导教师开展全面质量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从而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全面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化发展和长远发展,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在我们学校的有效落实,学校将构建实小“成长+绽放”丰实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必修课程的成果性量化评价,更关注所有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这项工作正在策划中,我们将发挥全体教师、家长的作用,建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机制,发挥家长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构建“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及时梳理、完善,确保评价体系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效。

同时,我们要结合学校课堂建设重点工程“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关照课堂评价体系中“评”的构建,做有益的尝试探索,形成我校特色的有效评价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参与的区域性“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实验活动,采用课题带动方略,做实“知识应用意识培养”,在课堂评价中一如既往地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以知识应用能力和互助共进为突破口,同时兼顾多维度评价、捆绑评价、全纳评价,量化目标,精准定位,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使我们的评价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关注生命成长。

三、工作措施与保障

(一)加强民主管理,发挥教师智慧,共谋学校发展

1.营造校园民主和谐的氛围,增强每一位师生的归属感。让每一位教职工都参与到新学校建设中来,为学校工作出谋划策。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确保每学期两次的教职工大会召开,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妥善处理。

3.学校每一个重大决策、每一个制度出台均经过教代会通过方可实施,争取广大师生的拥护。

4.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特长爱好,让他们在校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长处,体现价值。

(二)做实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打造学习型校园

1.根据教师的成长历程,学校每年表彰一批校级师德标兵、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并推荐更优秀的教师参加上一级的表彰、奖励。

2.加大对外交流渠道,选送优秀的有进步要求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每学期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及时补充新的教学信息、接触新的教育理念。

3.搭建舞台。努力为青年教师创设各种崭露头角的机会,在各种公开场合亮相,提高实战能力。

4.自我规划。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人认真作规划,自定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5.专业培训。利用校内资源,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包括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经验交流等。

(三)组织与制度保障

1.组织保障。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会组织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廉洁奉公、高效运作,使之成为富有战斗力的师生表率队伍。

2.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使制度成为一种文化,影响和约束师生的日常行为。建立合理的奖惩体系,做到“让优秀教师走出去”,使之成为促进教师努力工作的催化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