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海阳市发城镇第二小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日期:2024-07-05     

字号:

以研促教是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学期,我校紧跟教研室的工作部署安排,扎实开展各项教学常规,积极推进课堂建设和学科能力持续发展,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继续组织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学习,围绕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自学。要求:熟知新课标的各大板块结构名称,找出学科核心素养词,通过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同读一本书活动,诵读核心素养词及解释。期间做做笔记,通过读写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加强对学业质量模块的学习,通过学科研讨,加深理解,在交流中切磋实践运用效果。

2.跟专家学。一是观名师课堂,跟名师学课标;二是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级各类的线上线下研讨活动。通过专家引领、课例观摩等活动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运用。

3.扎实开展校级学科教研活动。一是督促学科领导开展好“问题式”的常规教研活动,每一次的教研要提前选好主题、有讨论过程、有解决的方法;二是通过校级引领,做好各学科的主题教研活动。

二、继续组织开展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评教一致性”课堂研磨活动,根据教研室本学期的工作安排,我们重点开展了复习课和讲评课活动。

一是在3月常规活动中,成立校长、业务副校长和学科领导、骨干教师组成的听课小组,深入课堂进行听评课活动。作为一次常规普听活动,我们没有要求教师制作评价量规,目的就是了解教师的教学基本素养,找出缺点与不足,指导教师逐渐成长。

二是开展复习课研磨活动。因为复习讲评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效仿学标--立标—达标的方式开展此项活动,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是学标,各学科根据市教研会出示的精品课例,组织一次研讨活动,揣摩教研员的思路,研磨出复习课和讲评课的讲课流程,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课例中的优秀做法,创建出我校的讲课模式,要求教师要融合自己的教学思想;然后出示一节精品课例供全校观摩,这个环节需要结合集备的要求完成打磨;最后学科内教师完成达标任务。

三、抓特色教学,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1.抓好语文学科的微习作教学向纵深发展。

(1)抓好每日练活动。一是针对语文要素,制定月读书主题,设计每日阅读打卡活动。每天早上7:50-8:20为每日阅读时间,结合我校制定的每日阅读打卡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读书,并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与学生畅谈读书的感悟和收获,学校将每日阅读活动纳入语文常规管理,保证了阅读质量,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二是结合教学进度组织的数学每日练活动,时长5分钟,题量要适中,通过每日练活动,增强数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加强微习作训练指导。

首先,分段设计单元 “微习作”主题训练,低年级主要为生字开花和运用生字词语进行片段描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切实做到微习作训练点对学生的学习和写作有帮助。推进单元主题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拓展,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其次,有目的性地进行“微日记”指导。进行“微习作”思维导图设计,并确定微训练点。教师每周抽选一节语文课课前10分钟的指导练习,并根据学生的“微”习作进行点评指导。

其次,重视点评与交流。一是将学生的优秀作文、随笔变成日记小报,在纵观全文统筹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用红笔对内容的修辞、优美词语、文章的结构进行勾勒进行批注,在空白地方标注自己所感或提出建议,并在小报习作天地处,将自己近期的日记誊写上去,组内交流,班级展示。二是训练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抒发自己的意见,对微习作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帮助,从而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细致观察、勤学善思的好习惯。

2.持续推进数学学科的微案导学建设。

(1)主动预习—自主学。特点:所学章节知识的理论链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要求:结合我校的学习习惯培养方案,将预习提纲以微案导学的方式提前1-2天发给学生,引导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同学或父母或他人等方式进行自学,书写要正规。

(2)小组探究—合作学。特点:呈现所学章节的重点知识,注重学习过程、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识的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在班级交流中达成共识,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3)实践运用—拓展学。特点:运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求: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最后的落脚点也该回到生活。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练习,让学生在分析、尝试、体验、合作交流中最终达到熟练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又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宽了思维广度,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3.抓习惯养成教育,培育学生良好学习品行。

每学期的双常规月是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素养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考虑到学生经过一整个假期的休息,习惯养成效果会大大下降,通常,开学初我会对常规活动月工作进行整体部署:

第1周:修订完善习惯养成计划,组织启动仪式,部署月工作安排;

第2-3周:推门听课,同时查看教师在课堂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组织第一次常规普查、第一次学科教研会,写好总结反馈;组织好师生阅读活动安排;

第4周:查看课间学生的物品摆放,组织一次写字比赛、一次学科基本能力测试。

习惯养成月结束后,表扬一部分六好习惯优秀的学生上榜,4月开始,结合红领巾督查岗督促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列入班级日常评比;教导处不定时组织人员对班级的物品摆放、家庭作业设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通知班主任及时纠正;学期末再评比一批习惯优秀的学生上榜表扬。

4.加强学生基本能力训练,推进学科能力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校开展的学科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有:

语文:背诵、朗读、口语交际、书写、习作;

数学:数的运算能力培养,包括:口算、计算、应用练习;

英语:口语朗读、单词默写;

科学:实验操作;

道法:新闻播报。

学生基本能力测试每月一次,每次的测试内容,学科骨干教师根据上述罗列的内容自定,语文的书写可以结合校级书写比赛进行。每次的测试要求如下:

首先,要求学科骨干教师要把好试题质量关,做好保密工作;其次,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要认真对待此项工作,不能应付了事,测试时统一时间,调换教师监考,确保测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最后,各学科对每一次的过关测试,都要组织有针对性的教研和总结反馈活动,确保活动效果质量关,对测试不过关的学生(后进生)要加强日常训练,设置的题组要分开层次,难易适中。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课堂建设一直是我校的薄弱环节,虽然每年也都在进行此项活动,但对课堂的打磨缺少名师的指导,我们靠着观名师课例、校内教研的方式成效一直不高,青年教师的成长脚步缓慢。因此,加强课堂教学,将会是我校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我们将继续下大功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借势成长,邀请名师进校指导,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助力我校学科团队专业提升;继续加强研课、磨课活动,开展校际合作,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不同的环境下磨炼授课能力,提升个人的授教能力。

我们将在现有力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努力创新,做足管理,做细教研,做实运用,通过多手段、多渠道的方式,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积极推进“幸福教师”建设工程落地生花;创新我校“耕育”文化品牌,推进“播种”课程建设,实现课堂育人,课程育人,以此推动我校的办学水平和谐高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