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家长们,你们要的关于“乙肝”的科普,来了!

日期:2024-07-11     

字号:

什么是乙肝?

乙肝,全名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顾名思义就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之后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病毒是嗜肝病毒(喜欢攻击人的肝脏),一共有10个血清型,最常见4个血清型,为adw、adr、ayw和ayr,我国汉族以adr占优势,少数民族以adw为主。

这个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能耐受,在-20°C很稳定,可保存20年。高压蒸汽灭菌法和100°C加热10分钟可灭活。

乙肝的传播方式

血液传播:包括输注未经严格筛查和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不规范的血液净化、不规范的有创操作(如注射、手术及口腔科诊疗操作等)。还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职业暴露、修足、纹身、纹眉、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 。

母婴传播:主要是指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以及分娩后传播,携带有HBV的母亲可以通过血流感染胎儿。

性接触传播:无安全保护的性行为是常见传播方式。

没有乙肝抗体或者抗体滴度低,要不要补打乙肝疫苗?

我们通过抽血查乙肝两对半(包括定性、定量),就可以知道自己有没有乙肝抗体。(建议大家做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

如果第一、三、四、五项都是小于参考值范围,都是阴性,第二项是阳性,也就说明乙肝抗体阳性,对乙肝病毒具有抵抗力。而且第二项数值大于10mIU/ml,可以不用补打乙肝疫苗。

如果第二项数值小于10 mIU/ml,建议是按“0-1-6”方案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即打第一针,间隔1个月后打第二针,第二针后间隔5个月,再打第三针)

不幸得了乙肝,需要治疗吗?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大部分人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少部分会发病成为急性乙肝,或者发展为慢性乙肝。

如果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厌油、黄疸、肝区疼痛、乏力,或者皮肤有出血倾向、蜘蛛痣、肝掌,检查提示肝功能明显损害、凝血功能异常,B超提示肝纤维化等表现,这个时候就需要赶紧治疗。

如果患者是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虽然肝功能正常,但不能排除疾病进展,可以进行乙肝病毒定量、肝纤维化指标、肝脏B超等检查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目前抗病毒治疗有口服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肌注短效ɑ-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治疗的时间一般需要大于1年。

如何预防乙肝?

我们知道,乙肝的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那么我们通过阻断传播途径,就可以预防乙肝。具体来说就是以下三点:

婴儿出生时要按“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如果妈妈是乙肝患者,那么婴儿在出生时尽量在12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命体征稳定的话尽早接种乙肝疫苗。所以,有乙肝的妈妈,在分娩前要如实告知医生,并且在孩子出生后和医生确认是否已经给新生宝宝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不与别人共同注射器、修眉刀、刮胡刀等,自身皮肤有破溃时,注意保护伤口,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如果不小心被乙肝患者的针头刺伤,要赶紧挤压出伤口的血液,并流动水洗手,尽快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洁身自好,做好防护,避免因性行为造成自身感染。

在此,补充一点,关于乙肝疫苗的接种有很多家长朋友们会有比较多的疑问,具体的疫苗接种方案可咨询感染性疾病科。

总结一下,乙肝是一个可以预防的疾病,如果不幸感染了乙肝,目前是有药物可以治疗的。

有部分乙肝患者,没有进行相关治疗,疾病发展可能会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即使目前没有治疗的意向,也需要定期检查相关指标,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来源:百度百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