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王秀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三个问题和五个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回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烟台非遗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强化政策支持,积极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15项、省级非遗68项、市级非遗22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58人,市级275人,烟台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市拥有7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6处非遗传习基地。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有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赋能了文旅产业发展,显著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加大非遗开发利用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围绕非遗项目分类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了具体保障措施。积极争取财政,自2022年开始,对符合条件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给予每年3000元的补贴。市文旅局成立了非遗科,专门负责非遗保护传承相关工作,各区市均有从事非遗工作的专职人员,省、市、县每年举办非遗培训班,年培训人员1000人次以上。通过以上举措,建立了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
二是构建了完善的展示传承机制。打造1+N非遗展示场馆,打造提升“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开放以来迅速成为全市“网红”打卡点,并成为首批20个“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所城里非遗一条街已成游客的必去之地;依托县级非遗保护中心,龙口市、莱阳市、牟平区、蓬莱区、栖霞市陆续建成开放手造综合展示体验中心,构建了区市联动的1+N非遗展示平台体系。将全市74家市级非遗工坊、100多家县级非遗工坊打造成集生产加工、宣传展示、传承创新于一体的非遗产业化发展基地。建立传承联动机制,建立“中心+基地+传承人”的传承结构,以市非遗体验馆为中心,以26处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和74家非遗工坊为骨干,辐射带动全市非遗传承人,建立微信工作群,形成“中心”每周、“基地”每月举办传习活动的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非遗传习有序发展。2019年“烟台剪纸”群体性创新传承模式获第四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同时积极发掘培育年轻非遗传承人,一方面鼓励各非遗传承人通过传帮带、收徒等方式开展非遗传承。另一方面主动培育发掘年轻非遗传承人。去年评选的第六批7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中,50岁以下的有37名,占比超过50%。
三是建立完善了非遗宣传展演体系。以主题活动为引领营造热度,以烟台市民文化节为平台,每年策划举办全市非遗类主题展演活动。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展示活动和非遗生活节活动。积极组织非遗企业参加2023山东夏日消费季、香港回归26周年庆典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秋季黄河大集等重要展览展销活动,推进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了非遗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烟台非遗的知名度。以打造非遗活动品牌为抓手拓宽广度,常态化开展“非遗进万家”传习体验活动,做优“家门口的非遗传习”“非遗大师工坊”品牌,每年策划举办非遗“六进”活动,年均举办品牌非遗活动300余场次。尤其是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各非遗中心和非遗传承人积极与相关学校对接,在学校推广非遗项目,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福山区非遗项目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2021年山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诚然,像您所说,由于种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存在传统技艺不适应市场、传承人流失、长效保护机制需要优化等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会重点改进提升。
1.深融合。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打造点,扶强做优市县两级非遗展示中心和非遗工坊,其中市级非遗展示中心(手造馆)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争取省级资金支持开展数字化展陈升级,评选公布新一批市级非遗工坊,优化工坊体验、展示、销售功能。二是串联线,推出3条以上非遗旅游线路,打造“拳头”研学产品和文创产品,叫响非遗旅游品牌。三是做优创,加强与艺术类高校、文创企业等的合作,以市场化形式推进烟台非遗文创产业发展,围绕打造“烟台市礼”目标,从包装设计和内容研发两个方面进行攻坚,确保打造出多款代表烟台的非遗文创好礼。
2.优展示。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和展示展演活动。线下,持续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活动、2024烟台非遗生活节等主题活动。围绕庆祝中国加入联合国非遗公约20周年,创新举办剪纸邀请展、传统曲艺展演等活动,开展非遗进街区、校园等传习活动200场次以上,提升烟台非遗传播力感染力。线上,运用新媒体形式,打造“非遗+网络”传播模式,顺应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打造一批“网红”非遗传播账号,提升本地非遗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3.强服务。做优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服务管理工作。组织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培训班,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组织开展传承人评估调研工作,在及时下发保障资金的同时,了解传承人所需所想,为其解难事、办实事。
4.利长远。做好课题研究和数字化工作。课题研究方面,加大与山东工艺美院、鲁东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开展非遗项目系统研究,全年至少完成2个非遗类课题研究,积极申报省厅重点课题。数字化方面,做好全市非遗数字管理平台建设,用好非遗文创运营平台,加强与微城之家等网络平台合作,指导非遗传承人走进短视频平台,展示技艺、销售产品。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