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快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意见

日期: 2024-05-24 08:56      来源: 市委办

字号:

为全力推进“水安、水美、水智、水富、水活”的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以下简称水网先导区)建设,争当全国、全省市级水网建设排头兵,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

聚焦“当先导、作示范”,实施“水网+”行动,统筹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构筑水民生服务网、水安全保障网、水生态保护网和滨河交通样板带、水美乡村样板带、文旅融合样板带、绿色发展样板带融合发展的水网建设格局。到 2025 年,水网先导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新增供水能力 1 亿立方米、水资源调配能力 1.2 亿立方米,河道综合治理 1210 公里,5 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 80%,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到 85%以上。

二、聚焦配置供给,构筑系统完备、调控有序的水民生服务网

1.推进重点蓄水工程建设。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水资源,加快重点蓄水工程建设,提升全市水资源调蓄能力。2024 年,老岚水库蓄水试运行,推动南泗庄中型水库启动建设,开展崖后大型水库研究论证,完成山吴家小型水库建设,实施莱州赵家等水库增容工程,新建市区大沽夹河中游、海阳留格 2 座地下水库。到 2025年,新增地下水储备量 4700 万立方米、可利用量 2400 万立方米。

2.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统筹全市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互连互通。完成胶东调水干线蓬莱分水口增建工程、高陵水库调水工程,新建庙埠河水库向临疃河水库调水工程、老岚水库至官庄泵站输水管路工程和老岚水库——门楼水库、沐浴水库——龙门口水库等连通工程。

3.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开展农村供水三年保障攻坚行动,以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改造,提升水源质量和水质达标率,提高运行管护水平,逐步构建“发展规模化、运营市场化、水源地表化、水厂标准化、管服一体化”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到 2025 年,建设水厂 17 座,铺设主管道1203 公里,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 3326 个,标准化改造供水村庄963 个,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99.5%以上。

4.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渠系贯通、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统筹推进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灌排体系建设,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建设小水库、机井等小型水源工程,大力发展管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开展中型灌区水质监测,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推动农业生产减肥减药品质提升。到 2025 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408 万亩。

三、聚焦防洪减灾,构筑蓄泄兼顾、安全可靠的水安全保障网

5.加强中小河流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深入推进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大沽夹河、王河、界河等河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堤防加固、河道疏浚等工程建设。

6.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以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为重点,全域推

进 205 个市级海绵城市项目建设,采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措施,综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雨水调蓄能力。到 2025年,建成区 6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7.加强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常态化开展水库水闸等工程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及时实施除险加固或降等报废,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到 2025 年,对 520 座水库水闸进行安全鉴定,完成留驾中型水库、宫家岛橡胶坝、吕家拦河闸、南半泊拦河闸以及海阳、莱阳、龙口、莱州等区市 28 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勾山水库清淤工作。

8.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坚持日常防治和应急处置相结合、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人员转移演练、隐患排查整治、监测预警预报等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推进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到 2025 年,完成蓬莱区大赵家、海阳市东刘家山洪沟治理项目。

9.加强防汛非工程措施。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原则,加快水网工程与新基建深度融合,建成用好烟台市智慧水利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大沽夹河数字孪生流域和门楼、庵里水库数字孪生工程。到 2025 年,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达到 85%。严格落实预报预警预案预演“四预”措施,常态化开展雨情水情旱情汛情监测,完善水库泄洪、河道行洪等预警机制,分类细化堤防、闸坝等工程抢险预案,强化抢险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加大物资储备力度,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水平。

四、聚焦绿色生态,构筑循环畅通、河清岸美的水生态保护网

10.抓好河湖生态复苏。加强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实施拦坝蓄水,充分开发河道中下游水资源,新建大沽夹河、王河等拦河闸坝 50 座;实施跨区引水,以大沽夹河为中心,连通勤河、横河、东风河等城市河道;实施生态补水,加快黄水河人工湿地再生水净化、泳汶河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强化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利用,加快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供万华工业园再生水二期、龙口裕龙岛海水淡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到 2025 年,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 1.53 亿立方米,拓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领域。

11.抓好地表水水质提升。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完成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 89 条河道健康评价,“一河一策”制定治理方案,大力推动大沽夹河、泳汶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辛安河、套子湾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南郊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和评估,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保障全市饮用水安全;压实部门责任,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有效治理。

12.抓好地下水保护。严格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严控开发强度。对莱州——龙口、福山——牟平地下水超采区和海水入侵区,综合运用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等方式开展修复,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到2025 年,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在 4.9 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地下水国控点位 V 类水比例保持在9.09%左右。

13.抓好水土流失防治。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有机结合,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产品。到 2025 年,完成综合治理面积 585 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 71.8%以上。

五、聚焦“水网+路网+林网”,建设滨河交通样板带

14.实施“水路相依”工程。以大沽夹河、五龙河、黄水河、大沽河、界河、王河及辛安河等河流为重点,以城市规划区段为主要范围,统筹堤防建设与交通工程,大力推进防汛路沿线绿化美化,建设防汛抢险、旅游观光、休闲运动等兼顾的城乡交通路网,打造滨河交通样板带。到 2025 年,建设滨河交通样板带 119公里。

15.实施“水系绿化”工程。鼓励通过联建联营、绿化冠名、投资造林、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水系绿化。将水系绿化范围纳入义务植树基地,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到 2025年,建设水系绿化样板河道 96 条。

六、聚焦“水网+乡村振兴”,建设水美乡村样板带

16.加快打造美丽幸福河湖。坚持全区域、整流域治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河湖。到 2025年,完成 100 条市级生态河道建设,完成 2350 公里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实现农村生态河道全覆盖。

17.实施“水美乡村”工程。将农村水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以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区为重点,集中连片系统开展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坑塘治理、景观美化、防污控污等。到 2025 年,建设 5个水美乡村,打造水美乡村样板带。

七、聚焦“水网+文化旅游”,建设文旅融合样板带

18.实施“水魅文旅”工程。坚持以骨干河道、大中型水库连通南北海岸、串联胶东文脉,依托大沽夹河、老岚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充分发掘历史、文化、生态等资源,构建“一河一湖一特色”高层次水旅产业体系,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带。到 2025 年,建设市级水利历史和水文化展览馆 1 处、水情教育基地 1 处。

19.推动水利风景区集群发展。以大沽夹河、门楼水库、沐浴水库、老岚水库、王屋水库等为重点,统筹河、湖、库、渠、塘等水利风景资源,打造水利风景区集群。到 2025 年,创建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 1 处;突出抓好大沽夹河水利风景区建设,逐步形成约 50公里水清滩美岸绿、服务设施齐全、空间形态优美的城市发展新轴线。

八、聚焦“水网+产业发展”,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带

20.“以水定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优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合理规划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节水服务企业。落实节水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优先支持节水项目。

21.加快水利机械装备制造及抽水蓄能产业发展。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研发制造各类水工机械、优质输水管材等,培育一批骨干水利设施设备企业。积极融入全市“核风光氢储”新型能源体系,力争将龙口杏花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名单。

22.推进饮用水等涉水产业发展。以“水”为源,推进幸福新城幸福湖建设,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打造“以水兴城、携河发展”样板。支持特色农业、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产业发展,鼓励发展直饮水、桶装水、瓶装水等产业,支持饮用水企业发展壮大。

九、保障措施

市级层面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各区市要参照市里做法,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水网项目审批、资金、环境等方面服务保障,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建设、投运。国土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现代水网规划建设需求,预留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务实高效”的监管机制,探索构建中心城区水网统建、统管、统运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水网运行效率。探索多元化水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开展集水源、水权、生态保护补偿等于一体的水价综合改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