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生为本,生本才能生长。学未教之内容,教应学之道义。学校教学,本就应该脱离唯分数论,回归到启发、启迪学生,挖掘学生潜能的本源上来。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成长性课堂,我校立足以往课堂教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大胆创新的课堂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体局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素养导向的生长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总指导,立足师资结构,在深度剖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理念,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推广措施,建立有思路、有活力的生长课堂。
我校把实施生长课堂教学建设的方案,融入每一节集体备课中,从转变师生观念入手,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推动课堂结构优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行层级管理,领导包科,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有效推动课堂教学建设的顺利推进,学校专门划分九大学科的集体备课小组,指导和组织全校推进生长课堂教学建设。包学科领导走进各教研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日常教研活动的组织和部署提前推送至各备课组内。同时,包科领导应按时参与、全程指导各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层层抓落实、科科有指导的工作推进模式。
生长课堂理念的具体实施
以“关于推进中小学素养导向的生长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导,结合我校的学科实际,提出了生长、生成、生机的课堂教学理念。
“生长”即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成长。教师转换角色,认真备课,基于学生的学情,确立核心价值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并贯通学、教、评的全过程。
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合作力和创造力等“五力”。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生成”即要激发课堂的内在生命力。教师要精心备课,广泛搜寻素材,预设课堂生成的内容,把握好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课堂上,我们建议教师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内驱力,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
“生机”即通过精准激发学生潜力,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把课堂延展出去,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堂上,我校以打造温情校园为依托,以爱心教育的方式促进生长课堂建设。老师应摒弃单纯的严厉、严肃等特征,对学生多些关怀和理解,在课堂上,用独特的方法和充足的耐心去引导学生,让课堂充满温馨。
立足于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课程标准和学情出发,教师应明晰教学目标,把握好课堂延展的宽度、控制好内容的难度、精准预算教学进度,只有做好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才能真正知行合一,让学生在生长中,成长成才。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锻炼基本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敢想、敢做、敢表达。
四、目标要求
1.教师能充分理解“生长·生成·生机”的课堂教学理念,利用每周两节的集体备课时间,促进学科组的业务素质整体提高,实现“好的老师更好,差的老师不差”的教学效果。
2.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明显提高,在区教学大比武、课堂教学展示、展示竞赛、课程改革等评比中,获得普遍提高。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高,通过锤炼自身的思维力、表达力、学习力、思考力等能力提升,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水到渠成,获得提高。
4.要积极推动教育教学课程评价改革,着力打磨高质量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自主、自觉的学习目标。
5.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树立成长课堂的授课模式雏形,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研模式,对具有不同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课堂授课理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最佳空间。
五、具体规划与措施
1.2023年9月初,召开学校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会议,商定我校的“生长·生成·生机”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2.2023年9月中下旬,各教研组在分包领导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区教体局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素养导向的生长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我校生长课堂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我校生长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
3.2023年10月--2024年1月,开展做好“生长·生成·生机”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育改革,创新型课堂生成与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发展成长课堂理念要求下的集体备课模式,齐心聚力,打磨精品课堂教学模式。
4.总体措施和要求:
(1)加强集体备课,打造备什么、教什么的备教一致课堂,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把灌输式、填鸭式语言,转变为启发性、引导性语言;把理论知识、固定题型活用为实践案例、灵活拓展性试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
(2)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做到于基础中求变通,于熟练中求新意。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不要拘泥于固定答案,不要追求单一方法的介绍,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思考,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3)带着批改进课堂,带着问题讲思路。
要求老师每一节课都要当堂进行小测,就测当堂学习内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老师通过批改小测,了解学生的基础掌握情况,从而在对基础题的熟练中,提高自己的理解力、领悟力,做到灵活变通。老师应及时给学生释疑解惑,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具体落实:
我们安排各教研组,制定组内老师的公开课循环展示安排,每周一节公开课,其他同组老师听课,评课,于9月到10月间,举办教师大比武活动,要求同学科所有老师参加听评课活动,初步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生长·生成·生机”课堂教学模式。
10月,在大比武结束后,其他同组老师继续观摩学习实验中学“成功好课堂”示范课,同时由本校的各学科骨干教师,根据各教研组在参加听评课活动之后的感悟,针对学科特点和我校学生实际,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节展示课,提供老师观摩、学习。
11月,举办校内教学大比武活动,主要考察:
学生层面:
(1)是否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主动参与课堂;
(2)课程环节设计是否能体现出启发式教学,是否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有无思维品质的课堂生成;
(3)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动和思考时间,课外延展性内容,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教师层面:
(1)教师是否能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2)是否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纯讲授式的课堂模式,是否具备了一定的课堂创新能力;
(3)课堂环节是否流畅,问题设计是否科学;
(3)能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否具有独立、灵活选取并整合素材的能力;
(4)课堂评价是否及时,点评时语言是否做到多元化、有效化,能否激发更多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六、深入研讨,积极推广
12月上旬,我校参加区“生长课堂建设”推进现场会,观摩学习结束后,各教研组召开一次主题教研活动。
活动主题:
(1)教研组长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进行活动总结,谈收获心得,同时提出我们自身课堂的不足,及时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学习区教研室下发的“生长课堂”评价标准(试行版),因校制宜,着力解决老师不会教、不敢创新的问题,打造全员参与探索生长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3)结合展示课,完善我校“生长·生成·生机”的课堂教学实践方案,组内充分交流相关经验,提出不足,指明今后的改进方向。
12月中下旬至学期末,各教研组进行“生长·生成·生机”的复习课和讲评课的课型研讨,归纳出完整的课型授课体系。
2024年下学期,整体推进“生长·生成·生机”课堂建设的落实和实践研究。
烟台市蓬莱区小门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