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劳动教育报告

日期:2024-05-22     

字号: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好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校学情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分别印发了相应的《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和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方式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都要求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生产和社会服务情境中亲身体验,动手实践,实现树德、增智、强体、悦心、育美等目的,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生存生活能力。

二、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1.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构建劳动教育和活动课程体系

统筹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和活动资源,进行整体设计、统一架构,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争做劳动教育示范校

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模式,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教育实效,努力成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丰富素质教育内容,争做劳动教育实验区基地、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三、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和活动

(一)统筹课程设置

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能力水平,分层次开展劳动教育和活动。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充分发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育人功能。我校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等。6-9 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

(二)合理安排课时

劳动教育按要求纳入课时计划。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各年级平均每两周不少于2课时,通过每周的劳动活动日等形式丰富活动内涵。劳动教育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做好校内劳动规划,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校外活动进行劳动实践。用好“延时服务”时段,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劳动实践类社团活动。学校每学期设劳动活动周一次,采用专题讲座、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

(三)注重学科融合

我校不断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把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融合,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活动课程中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包含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和途径,其中的设计制作、创意物化等环节要打破传统观念,用 STEAM 的教育方式强化引领,开设创客空间等,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四)丰富课程资源

我校要广开渠道,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加大研发力度,着力开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劳动实践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类、园艺、农业种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拓展类课程;有效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校外挂牌社会实践基地及开发区中小学学校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创造条件保障课程实施;利用学校闲置的场地及社会资源,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基地。

(五)加强家校共育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协同实施机制,创新活动和劳动教育实施方式。我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和美化,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种植、养殖等体验活动。

(六)成果培育推广

开设 “多彩实践活动日”“劳动日”,展示优秀劳动及实践活动成果,培育推广成功经验,提升劳动教育和活动课程实施水平。各年级每学年要完成至少2份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自主或合作均可),至少2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至少2次社会服务和2种职业体验活动。

四、强化措施,确保劳动教育和活动课程落到实处

(一)健全领导机制

我校切实把劳动教育和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与其他学科课程同规划、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并且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突出学校特色;设置劳动教育教研组,具体负责教学教研、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我校每学年统筹制定各年级学期教学计划,明确工作配档表、做好总结提炼、形成有效成果。

(二)加强队伍建设

我校正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实践教师队伍,努力配备至少1名专任教师,学科教师结合个人专长要全员参与。学校各部门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社会的力量,聘请部分能工巧匠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三)强化考核评价

我校把劳动教育和活动课程开设及实施效果纳入对学校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明确劳动教育和活动教师考核要求和办法。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等提出相应要求和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并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评价方式;要求有关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做到认真指导学生记录、遴选劳动教育和活动主要成果,及时进行写实性评价,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英的教育体系,本年度我校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不同的主阵地,以一年四季的农时与传统节日为关键时间节点,联通课堂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使学生在四季流转中不断成长,实现“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搭桥”的办学理念。

一、在家庭、学校、社会实践中成长

(一)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家校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配合,使家长成为孩子进行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家校同盟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形成育人共识。引导父母应教育规律,走出“担心劳动影响学习”“怕孩子吃苦受累”“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等认识误区,把劳动教育作为孩子“人生第一课”的重要内容,身体力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凡事预则立,开展家务劳动要有计划性,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成长规律,分梯度设置家务劳动作业,我校分别制定六至九年级学生家务劳动作业清单,从低到高,难度逐次增加,实现阶梯性、序列化劳动教育内容。劳动任务可以分为自我服务劳动、家庭服务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

劳动任务以学生自主完成为基本方式,由家长负责指导、监督、检查、评价,通过家务劳动联系卡记录反馈学生在家劳动情况。现代信息平台是开展家务劳动的神助攻。近期要开展什么家务劳动,具体安排与要求,需要家长做好哪些配合指导工作,通过班级群等信息互动平台,家长可以清楚了解任务,及时进行示范、指导、督促,并把学生家务劳动的过程拍成视频和照片即时上传至班级群,师生间相互观看、点评、加油、点赞,进一步鼓舞了孩子们进行家务劳动的干劲儿。定期举办家务劳动比赛,比一比谁是家务劳动小能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历练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成果,激发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使学生自觉自愿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在潜移默化中让劳动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以八年级劳动清单为例)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

1.学科课程融劳动元素,润物无声

积极挖掘其他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比如,2023年秋天小麦种植期间,生物老师带领学生认识芽的结构,了解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数学老师带领学生测算种植面积、种植密度等;语文、美术、地理老师也利用种植小麦的契机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活动。各学科在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

2.劳动课程入课表,抓习惯养成

实行每日班级值日制度。以轮流值日、小组承包制、个人责任制等形式,每位学生各有分工,小组合作清整教室内外卫生,这成为我校学生每日必修课。学生会对各班卫生区进行检查,记入班级量化综合考评。

实行每月校园执勤制度。每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劳动教育课,每次四个级部各轮一个班级,根据教务处制定的劳动计划,班主任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卫生清整、花木整理、餐厅值日等劳动项目。

3.校本课程独具特色,多样化发展

我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开发特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如陶艺、鹅卵石画、十字绣、剪纸、手工制作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我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开发特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如陶艺、鹅卵石画、十字绣、剪纸、手工制作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三)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丰富劳动教育实践

青年志愿者,帮助困难同学、救助病残者、帮助军烈属孤老户、进行社会调查等。去“恒达老年公寓”为老人们献爱心;与“常青藤残障中心”的残疾孩子们真诚牵手,与一起绘制梦想;深入居民小区,开展“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护绿捡拾垃圾;走进海洋渔业基地,了解多样的海洋生物,激发保护海洋的情怀……这些劳动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德育、培育的协同培养。

二、在四季轮换、春播秋种中成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利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菜园子”、“小花园”等,使学生在不同的节气、农时、季节中学习耕种,经历开垦、种植、培育、收获等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合作的快乐与喜悦,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又一生命课堂。

(一)总体思路

1.利用校内空地,开辟种植园区,如小菜园、小花园等,让学生在不同区域参与各类种植活动。

2.根据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农时和季节,在不同时间开展适宜的种植活动。

3.在种植活动中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语文、数学、生物、美术等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基地的育人价值。

4.活动过程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

5.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的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任务,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种植计划

在春天种植郁金香,夏天种植蔬菜,秋天种植小麦。

(三)项目化案例——以春、夏两季为例

1.项目一——“郁”见美好四月天

(1)项目简述

春天,是赏花的时节,郁金香品类繁多,花朵大而色彩艳丽,既适于观赏又寓意美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本项目为期两个月(三四月间),以“‘郁’见美好四月天”为主题,用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综合数学、语文、生物、美术等学科,设计了实地测量、花言花语、种植培育、素描摄影等项目化活动,引导学生与自然亲近,提升劳动能力和审美能力。

(2)驱动性问题

四月春暖花开,你是校园小园丁,如何培育郁金香并用郁金香来装点校园呢?

(3)核心概念

种植面积、种植密度的测量(数学)

节气之美、与有关的诗词篇章(语文)

花的结构、类型及种植注意事项(生物)

素描、摄影(美术)

(4)项目实施过程

第一,入项——设置情境,任务驱动

四月春暖花开,你是校园小园丁,如何培育郁金香并用郁金香来装点校园呢?

第二,开展——项目介绍,任务分解

在种植之前,教师首先进行项目介绍,组织学生分解任务。

【准备工作】

在学科教育层面,数学学科会带领学生实地测量花卉的种植面积、种植密度,确定所需要花卉植株的数量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语文学科会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种花的节气、与花有关的诗词篇章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生物学科会使学生了解花的结构、类型以及种植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与自然亲近的过程中,欣赏生命之美,激发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在劳动教育层面,劳动课的教师组织学生做好种植区域的清理以及清洁工作,在捡石头、清理垃圾袋、除杂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做好种植区域的防护等工作。

【栽种和管理】

准备工作完成后,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一起在花园里有序的栽种郁金香,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花园的劳动任务;种植完成后,要想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还需要同学们对郁金香进行精细的管理,老师们会有计划的带领学生给花朵施肥、浇水,等到开花的一刻,学生会真正的体验到花开不易,感受劳动带来的喜悦。   

第三,出项——成果展示,扮靓校园

花开之后,大片的郁金香花把校园装点得五彩缤纷,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在花园旁边学习素描、摄影,俨然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画面,同学们既享受了春天的诗意盎然,也提升了绘画、摄影水平和审美的能力,丰富了日常的学习生活。

【迁移与应用】

在校园内,学生经历了种花、护花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老师要求学生回到家中,根据自己的爱好种植喜欢的花卉,在种花、养花的过程中,不仅使居家环境得到了美化,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2.项目二——盛夏时节“蔬”满园

(1)项目简述

夏日炎炎,是孩子们种植蔬菜的时节。种植蔬菜,既能习得植物知识,也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养护蔬菜的过程中感受生命蓬勃生长的美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本项目为期三个月(六至八月间),以“盛夏时节‘疏’满园”为主题,用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综合数学、语文、生物和化学等学科,设计了蔬菜的种植、管理和收获等项目化活动,培养了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孩子们自主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萌发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2)驱动性问题

你是校园食堂的蔬菜供应商,如何培育出可口的蔬菜入选学校食堂并让同学们一饱口福呢?

(3)核心概念

调查问卷与数据整理(数学)

认识农具(劳动实践)

蔬菜的类型及种植注意事项(生物、化学)

用说明性语言介绍事物(语文)

(4)项目实施过程

第一,入项——设置情境,任务驱动

你是校园食堂的蔬菜供应商,如何培育出可口的蔬菜入选学校食堂并让同学们一饱口福呢?

第二,开展——项目介绍,任务分解

【准备活动】

跟种植郁金香类似,学生依然要在种植蔬菜之前做足准备活动,比如学科层面数学、语文、生物和化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储备。种植蔬菜时,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和指导下,一起翻地、播种、浇水,学习使用各种农具。

【烈日下的种植活动】

在骄阳似火的时节,尽管大家汗流浃背,但伴随着蓝天白云的背景,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芬芳,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小菜园种菜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自然,感受了生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坚韧的意志品质。

【体验收获之喜】

等到蔬菜长成的时候,孩子们亲自到菜园中采摘各种蔬菜,当大家把蔬菜拿回家时,甚至不舍得扔掉一片烂菜叶,可见,通过蔬菜的种植、管理和收获,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

第三,出项——蔬菜竞选,品味佳肴

蔬菜收获后,学生们将以蔬菜供应商的身份为自己的蔬菜撰写说明性文字、制作竞选展板并制作成品菜肴,在蔬菜竞选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蔬菜并竞聘。

【迁移与应用】

根据校外的劳动任务,大家还需要在家里学习如何将蔬菜变成和家人共享的美食。通过和爸爸妈妈学习做菜,孩子们把一道道美味佳肴呈现在家人面前。

三、在传统节日、文化民俗中成长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不同节日,我们在不同年级组织了丰富的主题劳动实践活动。

(一)“清明节”主题劳动实践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满屋和煦迎春色。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节我们祭祀先人,踏青扫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别以“清明著名诗词”“清明节由来”“清明节食物”“清明节习俗”“网上祭英烈”等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二)“劳动节”“劳动节”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 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做到尊敬长辈,热爱长辈。

四、课程评价与实施成效

1.评价角度多元化

实施劳动教育评价,不仅关注基础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体认和再现,还要重点聚焦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评价。具体表现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诚信友善、敬业奉献、遵守规则的责任担当;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表现;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诸多方面。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充分调动同学、家长、老师等不同主体参与劳动评价。

①学生自评互评。劳动中,学生随时检查自己是否做到,做得正确与否,相互间启发帮助,及时调整。

②家长参与评价。家长评价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增进亲子关系。

③教师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3.评价方式多元

①借助“阳光少年”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劳动教育材料,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

②每次劳动活动,学生都会留下总结报告,实现从外在到内在的升华。

③借助班会课、班级微信群,以图片、视频、手抄报、ppt等形式展示劳动成果,进行评价指导。

多元评价坚持以观察为前提。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力求全面科学地评价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我校的劳动教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建构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格局,形成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全链条,达到“1+1+1>3”的倍增效应,让劳动教育达成五育并举的效果。教师也在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实现专业成长。今后,学校将继续挖掘、拓展、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让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在各种别具特色的活动中得以落地生根。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