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数学复习备考计划
在2024高考综合改革的引领下,全组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 研读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理清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从刷题训练提高反应速度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一模备考计划
目前一轮复习已全面结束,2024高考改革题目数量由22道变为19道,但时间不变。题目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不考死记硬背。同学们对试卷结构不适应的情况下,以练习综合题为主,小测15分钟进行大题的针对训练,课前两分钟测试10个公式,教师加大批改,针对性讲解试卷问题并延展,课堂注重基础落实,注重学生的高度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任务:组卷18套,知识点分工,小测分工
时间安排及内容
2.26——3.3 一模模拟题1到4,针对性练习
3.4——3.10 一模模拟题5到8,针对性练习
3.11——5.6 每周一套一模模拟题,针对性练习
二、二轮复习备考计划
二轮复习以知识专题复习为主,以重点专题复习和题型专练为主要形式。针对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采取计划内的微专题和每次综合训练之后的补偿训练两个手段实现查漏补缺,以错题重做为补充。普通班侧重微专题训练,夯实基础,控制难度,重在通性通法。重点班在此基础上,同时侧重综合专题推进,创新拔高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计划在周末组织5次2小时的规范考试,精选试题,科学考练,把握好考练节奏,通过模拟考试的练习,练出能力,练出状态,练出信心。
时间安排及内容;
3.15——3.17 数列求和专题收尾,综合训练1
3.18——3.24一模试卷讲评,专题立体几何(表面积与体积,球切接,位置关系,空间角,距离,动态问题),综合训,2
3.25——3.31专题概率与统计(概率模型,随机变量分布,图表及数字特征,独立性检验,概率中的函数与数列综合问题)综合训练3
4.1——4.7专题解析几何(直线与圆,圆锥曲线几何性质,离心率,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全省联考
4.8——4.14专题解析几何(最值与取值范围,定点定值,定直线,探索性问题)全省联考,综合训练4
4.15——4.21专题函数与导数(图象与性质,导数几何意义,单调性,极值最值,零点,恒成立)综合训练5
4.22——4.28综合训练为主,补偿性训练
4.29——5.5进行限时题型专练为主,补偿性训练
5.7——5.9二模考试
策略:每周一个专题训练,一套限时综合训练(2小时),小测限时选填训练,大题训练,补偿性弱点小测。
目的:使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概念清楚,原理通透,知识结构系统,常见考查的题型,常用的通性通法深入理解。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认真审题,规范答题,应考心态等方面进行提升。
重视优生学科素养,在新题目和新情境下,提高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找到切入点。
做好以下几点:
1、深化教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多批多改,加强学情掌握,做到精准施教。
3、建构知识结构化,学生面对题目,才能有效提取某模块的知识信息。
4、强化审题和解题思维的指导,纠正不良解题习惯,规范答题训练
5、变教为学,构建核心素养。见解让学生讲,重难点让学生议论,思路让学生自己悟,规律让学生找。
6、关爱学生,重视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
三、教研内容计划
1、研学近三年高考题:做好ppt,重点题目的分析及拓展
2、题目资源负责人:逄晓翠、姜桂鹏。重点负责搜索下载,精选各地综合题
3、每周一份补偿性错题或弱点训练。注重本周知识弱点,做好收集整理,精选组成一张,印刷训练
4、优生压轴题的培训(姜桂鹏、陈鑫、柳慧君)
5、微专题要超周备课,提前一周研讨。
高二语文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二、教研内容
选必下册、补充篇目、课本复习进度与教学设计;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科普类文本教学实践探索。
三、工作重点
1、抓好常规,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让集体备课落得更实。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
2、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突出完整性,打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藩篱,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主要学会哪些基本知识和关键能力,有哪些“干货”,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这种形式有意识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多让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看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量,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也有助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
3、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继续探索“群文教学”“比较教学”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4、从教材的“活动”设计出发,更加注意学习主体往学生转,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能把“活动”简单理解为课外“活动”,更不要安排那些和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活动”,还是读书。落实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理解与探究语文“活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以及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选用典型材料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四、具体措施
1.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搞好教学定位
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新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协调好课程的内容安排。
2.备课、上课、听课
(1)根据学校的要求继续很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主备人、定地点,同时做到“三统一”: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注重信息反馈和质量分析。强调必须有提前一周的备课量,要求“备好课”并“上好课”。集体备课,由一人主备,其他老师讨论后,再按照自己所教层次做出适合各层学生使用的教案。
(2)上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起来,加强当堂练习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听课:要多听各年级的课,如实做好课堂记录,并写好评价与反思。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对所听的课进行研讨,学习他人长处,帮助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精选学生补充练习,精讲精练。练习及时批改,可以写一些鼓励性或激励性的练习评语并及时讲评或个别辅导,使练习发挥最大的作用。
4.培优辅差要按要求搞好课外的培优和辅差工作。对学困生的辅导要落到实处。
5.教学目标坚持每单元的集体备课,探索分层教学与辅导的最佳教学模式。
高三语文教研计划
高新校区高三语文组成员:刘玉君 屈小会 张群 范立洋 孙雅静 郝玉琦
毓璜顶校区高三语文组成员:杨晓燕、卢永俊、杨宗涛、邹欣瑜
一、指导思想
高三语文复习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近五年特别是 2023 年新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为依据, 关注上海卷、北京卷的设题方向,结合本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力争 2024 年高考创佳绩。
二、教学目标
1.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力争做到基础题得满分,古诗文少丢分,作文得高分。
2.强化题不贰错意识,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规范答题,术语准确。
3.反刷题(偏、怪、难),反套路(类型、模型、规范),重点培养学生的情境意识。
三、分析 2023 年新高考语文试卷
2023 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 4 套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助力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
1.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言情境中培根铸魂
2.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3.平稳布局、开拓新局,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推进课堂改革。
4.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高效的复习习惯。
5.关注高考新题新动态,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
第一轮复习 | 第二轮复习 | 第三轮复习 | |
起止时间 | (2023 年 6 月—2024 年 1 月底 ) | (2024 年 2 月 初 —2024 年 5 月初) | (2024 年 5 月初 —2024 年 6 月初) |
达到目标 | 夯实基础 | 提速提分 | 临门冲刺 |
备注: 1.实际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2.作文穿插到每个专题复习过程中,具体计划见作文专题。
3.二轮 、三轮复习具体计划及安排届时根据学校及级部教学教研规划安排制
定。
一 、关键词及目标定位
1.第一轮复习(2023 年学考结束后—2024 年 1 月 )
(关键词: 基础——覆盖考点 ,专题训练)
【上学期】
(1) 目标定位:落实考点,全面复习;单元过关,夯实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体验) ;初步总结规律方法。
(2)策略定位: 总结借鉴,覆盖考点,狠抓阅读 ,掌握方法。
第二轮复习关键词: 提升—— 重点突破, 触类旁通。
2.第二轮复习(2024 年 2 月初—2024 年 5 月初)
(关键词: 提分—— 完善巩固,提速)
【下学期】
(1) 目标定位: 完善、巩固、提高。
(2)策略定位: 有效对接; 专题强化,素材重组 ,重点突破 。提高
3.第三轮复习(2024 年 5 月—6 月初)
(关键词: 冲刺—— 综合训练, 固化成果)
【下学期】
(1) 目标定位: 绩优生保温、强化 , 中等生冲刺 , 临界生“逆袭 ”。
(2)策略定位: 综合训练,强化实战,查漏补缺 ,保温巩固。
(3) 具体安排:
A.2024 年 5 月: 套题仿真训练; 专项查漏补缺; 强化识记。
B.2024 年 6 月初: 调整心态; 梳理整合。
第三部分:每周备课内容安排及进度
周次 | 主要内容(作文另作安排) | 备注 |
6.10-6.17 | 语言运用之词语 | 分析 2023 年新高考 |
6.18-6.24 | 语言运用之标点 | 语法复习、文言实词 |
6.25-7.8 | 语言运用之病句 | 重点文言虚词、句式 |
8.18-8.25 | 开学考试及试卷讲评 | 重点《红楼梦》过关检测、文言断句 |
第 1 周(8.28—9.1) | 诗歌鉴赏 | 形象、意象、意境 |
第 2 周(9.4—9.8) | 诗歌鉴赏 | 语言 |
第 3 周(9.11—9.15) | 诗歌鉴赏 | 表达技巧 |
第 4 周(9.18—9.22) | 诗歌鉴赏 | 思想感情、情感态度 |
第 5 周(9.25—9.29) | 诗歌鉴赏 | 诗歌评价 |
第 6 周(10.2— 10.6) | 诗歌鉴赏 放假三天 | 诗歌鉴赏过关检测 |
第 7 周(10.8— 10.13) | 信息类文本阅读 | 信息推断、概括要点、观点评论 |
第 8 周(10.16— 10.20) | 信息类文本阅读 | 思路分析、论证分析、综合探究 |
第 9 周(10.23— 10.28) | 信息类文本阅读 | 综合训练 过关检测 |
第 10 周(10.30— 11.4) | 语言文字运用 | 变换、得体、转换、过关检测 |
第 11 周(11.6— 11.10) | 期中考试 | |
第 12 周(11.13— 11.1 7) | 文言文复习 | 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
第 13 周(11.20— 11.2 4) | 文言文复习 | 文言句式、断句 |
第 14 周(11.27— 12.1) | 文言文复习 | 文化常识 |
第 15 周(12.4— 12.8) |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 小说要素、情节概括、设置与作用 |
第 16 周(12.11— 12.1 5) |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 环境、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作用 |
第 17 周(12.18— 12.2 2) | 文学类文本,小说 | 标题作用、探究主旨、文学短评、过 关检测 |
第 18 周(12.25— 12.2 9) | 文学类文本,散文 | 行文思路、线索分析、句段作用 |
第 19 周(2024 年 1.1 — 1.5 含元旦 3 天) | 文学类文本,散文 | 词句含义、技巧、语言 |
第 20 周(1.8— 1.12) | 文学类文本,散文 | 形象、物象挖掘分析 |
第 21 周(1.15— 1.19) | 文学类文本,戏剧 | 戏剧冲突 |
第 22 周(1.22— 1.26) 第 23 周(1.29—2.2) | 文学类文本,戏剧 期末考试 | 戏剧语言 |
第一,教考衔接紧密,梳理新教材的考点。新教材不能只讲课文,要重视单元学习任务活动的开展,努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第二,高考命题形式一直在创新,也一直在反套路,不能靠海量刷题来应对新高考,必须要在认真研究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精选精练精讲考题。
第三,语文要重视情境任务教学和情境化活动,把语文知识落实到生活具体应用中来,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
第四,考试更重视考查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这需要平时多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并能有条理辨析批驳一些观点。
1.做好集体备课,凝聚团队智慧
2.定期盘点清仓,落实查漏补缺
3.优化试题组合,提高训练效率
4.及时纠错总结,完善知识技能
5.审题专题训练,提升应试水平
6.狠抓细节落实,夯实基础知识
7.重视培优补差,精准把脉备考
8.师生齐心备考,实力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