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强化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自本学年起对教师的教学常规提出新的要求,采取可操性强的督导检查方式,改革相应的考核办法,以利于对全体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全面规范教学行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一、 备课
依据《备课环节的基本要求》,在个备课的基础上将学期集体备课和单元集体备课用固定的方式开展起来,根据集体备课意见备课组列表式写出学期教学计划(落实到周)。对教师个人备课级部主任每周必查,做好检查记录,并及时向级部教师反馈意见。校级教研组长两周内对自己管辖范围的学科教师的备课笔记检查一次,并做好检查记录,对学科教师的备课进行业务指导,提出备课建议。学科领导两周内对所分管的学科教师的备课笔记检查一次,做好记录,同时对照备课要求、教学进度等进行日常考核记分(占学期考核分的30%)。除常规授课要有教案外,实验教学、作文指导及讲评、单元复习及讲评、学校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等都要有教案。老师要有备课教案,领导更要率先垂范,依据教学进度,个人备课需提前一个周完成。
二、 上课
上课是备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的中心环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上好一堂课,胜过修修补补几堂课。教师必须在规定课节内上课,不得挤占挪用非参考学科的课时,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学校开发、综合实践等课堂设置,开足开齐课程,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空堂,查岗不在按旷工的两倍处理。有事事先调课,及时填写调课单备查。不得拒绝领导、老师的跟踪听课和学习性听课。对学校组织的常规教研性听课、考核性听课,必须参加。缺席一次扣考核分5分,学科领导负责统计上报。授课时要按照“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要求,认真组织教学。教学目标要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才的编写意图,重点要突出,化解难点措施要得力,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 听课
听课是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教学信息,指导教学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互相学习借鉴,提升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是校本教研最基本最实际的营养和素材,不能随意应付或视为负担。按照相关规定学期听课校长不少于30节,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副主任(或级部主任)每学期不少于50节(兼课领导可宽至30节),,教师每人每周听课1-2节(2/3为本学科专业课)。听课笔记严禁图省事抄袭别人的以应付检查,要实实在在地听,认认真真研究,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除学校统一组织的听课评课外,主要靠自己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自主选择听课对象,虚以学习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吸引利用,改造和发展。听课笔记在学期末依据原有评分办法进行计分考核。
四、 作业批改与辅导
作业批改与辅导是教学活动的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作业批改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再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针对问题的性质,再去因材施教,辅优补差。辅导不仅要进行知识辅导,更多的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困生要加倍关心,鼓励其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一个不注重批改与辅导的教师,即便课讲得再好,教学成绩也很难提高。业精于勤,荒于惰,通过讲课、批改辅导而知学情,前一节的学情是再备课搞好下一节授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要狠抓这一环节,备课中作业的设计,内容要合理,习题要精选,数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当,广度要适宜,梯度要合理,弹性要恰当。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厌学,摧残学生健康。晚自习作业要及时报级部审查、批改、登记,级部主任签字,头晚布置第二天要批出来,做好批改记录,根据批改信息验证教学效果,指导下一步教学,循环往复。只要教学有了针对性,每个学生才不敢怠慢,才会感受到来自教师方面的督促压力。同时这一过程中要贯穿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民主、情感交流等信息,进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奋斗方向。各科正规作业次数规定:语文大少作文均为间周一次,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每周2次,作业量要适中,其它学科不设正规作业。各科的课堂检测、单元达标测试、批改要及时,正规作业检查程序同备课。
五、 单元达标测试
根据学期单元划分数,在每单元结束后搞好复习,认真组织测试(随堂进行,无分数评价),及时批改,搞好质量分析,填好《单元达标质量分析表》,每次测试前要向级部主任报告测试时间,级部主任负责落实。质量分析后上交《单元达标质量分析表》,级部收集归类,并作记录,记一次有效测试数。学期末级部核对单元划分数以及质量分析表数,确认完成教学。完成的计满分,未完成的按比例扣分。
六、 教研与教改
教研与教改是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学要想不断地上台阶,就要始终处在研究、改革和创新之中。开展教研与教改活动的基层组织是教研组或备课组,教改教研的主攻方向是通过转变教学思维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校长或教学管理干部对教研组或备课组参入领导和协调,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则是教研与教改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人,教师通过教研与教改活动统一认识,解决疑难,研究教材,探讨教法,探索教学规律,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目的。学校每学期要写出教研组或备课组教研工作计划,教研计划要注意对重点课题的研究,校级教研与教改活动每月一次,备课组教研教改活动每周举行一行。教研教改计划要有明确的配档表。学科领导要根据计划配档表组织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并做好相应活动次数记录,作为学期末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以及教师的考核依据。教研与教改的主要途径是:听评课活动、常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课例研究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反思等。具体按其实施方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