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西城希望小学,专职劳动教育教师3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4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2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0处。
一、课程开课情况。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1-5年级每周2课时。学校以课堂(课外)教育为主,形式有:社会服务、劳动技术、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者服务。
二、基地建立情况。
希望田园位于学校停车场的南侧。基地面积4000平方米,由蔬菜园和水果园两部分组成,蔬菜园会按照季节种植相应的时令蔬菜和农作物;水果园种植了桃子、石榴等果树。
三、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共投入年度经费约2万元,用于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方面。
四、选用教材情况。
学校选用劳动教育教材为:1-5年级使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五、学校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上级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细则。
(一)具体目标
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传统工艺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基本原则
1、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3、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劳动教育要规范化,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4、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5、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6、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主要任务
课程的有机渗透。依据上级要求,开好国家规定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周2节劳动教育课,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要结合综合实践课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开展校内劳动。学校常规工作中要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结合学生实际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室内装饰、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开展“爱学校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予以精心呵护,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培养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结合农村实际,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地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四)工作小组成员
组长:左绪芳
副组长:王强 路红波
成员: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劳动课教师。
(五)活动内容
日常家务劳动。日常劳动教育活动旨在利用学生日常参与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达成劳动教育多个维度的目标。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氛围;利用课堂阵地提升学生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内涵的理解。
校内劳动实践。熟练使用工具做好校园清洁维护,认真完成各时段执勤任务,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家务劳动技能,增进亲子沟通,培育感恩意识,引导学生传承孝敬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三八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在家参与家务劳动,家长进行指导与记录。
校外志愿服务劳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志愿服务劳动,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培育奉献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热情。通过课余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学生认真参与社区、街道或小区的相应劳动体验活动,做好相关记录,及时填写综合实践报告。
校本课程创造性劳动。学生根据安排进行创造性劳动体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创新意识。
(六) 下一步计划
加强劳动师资的培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特点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劳动师资队伍,尝试聘请一些能够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接地气的能工巧匠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任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学习劳动技能、体会劳动情感和价值,以此改善劳动教育的现状。
丰富劳动课内容。继续延伸扩大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情况制定详细具体且能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劳动教育内容,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可变化的劳动要求,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生活体验。
注重开发劳动教育资源。除学校已开发的劳动实践基地以外,主动寻找有本地区特色的工厂企业、大型超市、花卉苗木基地、糕点食品店等作为劳动教育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