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印象栖霞》课程 劳动润美幸福人生
栖霞市观里中学是一所乡村中学,为了培养“会生活、能创造、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观中的劳动教师深入研究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和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积极探究实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形成的教育教学策略。整合品格提升、艺术审美、劳动教育等多方因素,积极打造“印象栖霞”特色课程,深耕栖霞文化传统,不断丰富劳动内涵,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打造劳动教育的最美新生态,让劳动润美学生幸福人生。
一、 根植田园教育成就多彩人生
依托乡村校园生态环境,构建“新丰农场”生态田园劳动育人框架体系,确立了“以一个中心(以学生在田园中健康快乐成长为中心)、两个基本培养点。一是创设合适的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习惯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有效田园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落实以劳树人根本任务的“以劳立德”育人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找到劳动教育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稳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因地制宜,构建“新丰农场”劳动育人框架体系学校充分发挥乡村学校自然资源优势,切实做好劳动育人、环境育人这篇文章,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和文化益智功能;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学生甘于奉献、热爱土地的“泥土精神”,开展劳动系列教育活动。
每年4月的劳动周,学校购买了油菜、茼蒿、茄子等菜种和菜苗,在劳动教育实践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栽亲自种,然后施肥、浇水,在学生的精心管理下,现在已经长出了一片茂盛的蔬菜。为了各种蔬菜的优质,学生还细心地为它们打药除虫、清除杂草,现在,大部分蔬菜都成熟了,学生们收获后送到学校食堂,让师傅做成美味的菜肴免费食用。6.2班学生衣皓楠说,我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自己种的蔬菜自己收获非常快乐,而且吃起来非常美味,我尝到了劳动的艰辛,让我感受到了这些蔬菜来之不易。6.3班学生徐子涵说,我体验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也希望同学们以后不要再浪费一滴粮食,一点菜肴,以后每一个食物我们都要吃完,要多少打多少,践行“光盘行动”。
二、 整合资源,创设“六园”劳动实践
1、根据不同的育人目标创建“六园”劳动实践园,即“孝德廊园”“桃李园”“德字园”“秋实园”“荷花园”和“生态田园”六个园地。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随时进园观察,使他们在观察思考中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桃李园”“荷花园”侧重于“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主;“孝德廊园”“秋实园”侧重于“写”和“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为主;“秋实园”“生态田园”侧重于“耕种”,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感恩他人的优秀品质为主。六个园地的主题都围绕“劳动育人、环境育人”做文章。
2、构建班级绿植,打造内外一体育人环境。
学校在每一个班级构建班级绿植,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种植、管理与收获等,既美化了班级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增强了学生的爱护、爱心意识。
三、 创建两廊,搭建相互学习平台。
根据需要,学校创建了手工制作画廊与田园诗歌长廊。手工制作画廊以学生制作的叶贴画、五谷艺术画展示为主;田园诗廊以学生创作的田园诗歌、田园作文优秀作品展示为主。二廊的创建,为孩子们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了孩子们对田园文化的追求欲。
四、 尊重个性,构建“劳动教育”三大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组织精干力量围绕日常生活劳动课程、艺术创意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对“劳动教育”活动用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教学。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小组,组织骨干教师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积极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编写。
随着“六园”劳动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创设编写了以《印象栖霞·田园教育》和《印象栖霞·苹果树下》为主的生产劳动课程;以《印象栖霞·扎染艺术》、《印象栖霞·玉米皮编织》、《印象栖霞·剪出多彩生活》、《印象栖霞·丝网花制作》为主的艺术创意课程;以《印象栖霞·灰豆腐》、《印象栖霞·胶东面塑》为主的生产劳动课程。校本课程的编写为学生们的参与、实践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平台,让兴趣变成了行动,也让理论生出了双脚。多彩的课程,实现了资源的丰富,让孩子们通过感受的多元实现自身的全面综合发展。
五、 立足学校实际,做好四篇育人文章
一是种植希望篇。我们依着时令,利用学生在校的闲暇及劳
动课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蔬菜与农作物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他们在尝试了劳动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二是管理探究篇。学校将种植的蔬菜、农作物等分配到各班自己管理,学校定时对管理状况进行评比打分。一下课,很多学生就到自己班级的“自留地”里去拔草、除虫、浇水管理探究;
三是收获幸福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汗水收获果实。收获的日子,也是学生最开心日子。到收获的季节,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
四是快乐加工篇。收获了果实,教师和学生共同加工,或煮雕,或涂,或粘,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六、 因时制宜,开展劳动实践第二课堂
学校沿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的思路开展生态田园劳动育人系列活动,把主题转换成任务,把任务规划成活动,把活动内化成感悟,把感悟沉淀为素质,把素质转化为素养。
学校根据《印象栖霞·田园教育》校本课程,将艺术创意课程、劳动技能课程、农历节气探究课程有机整合,创新综合实践大课堂,开展三月阳春播种节、四月田园探究节、五月感恩劳动节、六月田园采摘节、九月金秋丰收节、十月田园创意节等六大节日课堂。引导学生掌握“会耕、会赏、会画、会说、会写、会创”田园六技能;通过“新丰农场”田园管理,引领学生回归自然生活,进一步唤起孩子身上美好的“善根”,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因需所取,建立家校合作劳动共育机制将劳动和技术教育定为基本的劳动探究实践课程。让孩子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在体验中增长学识,在快乐收获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光荣。
2、开展“走进农家”社会实践活动
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农家”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我帮妈妈做家务”活动,通过帮妈妈洗衣服、做饭、叠被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与基本的劳动技能;
二是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活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了解苹果种植管理的不易、体验收获的快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惜粮食、注重节约,让学生懂得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进而升华到“爱乡村、爱劳动、爱人民”。
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去了解农业知识,包括苹果管理的科学方法,农作物的种植及农机具的使用等,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农业知识学习探究。
3、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
每学期组织一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汇报活动。由综合实践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如劳动活动摄像展、劳动技能“大比拼”、农业知识擂台赛等等……在活动中,劳动带给学生欢乐、成功和喜悦,家庭带给学生友善和谐,乡村带给学生自由、实践和创造。通过劳动,深入激发起学生对乡村的热爱,热爱乡村的一草一木,热爱在乡村辛勤劳作的父母和亲人,更加珍惜大自然馈送给我们的劳动果实。
七、 活动成效
(一)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新课程的设立和开发,丰富了学校的校本教程和教学内容,锻炼了综合实践老
师的组织能力,更新了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精干的教学队伍。
(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1、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在学生们内心深处根植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2、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劳动教育,极大了贴合了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巩固了同学们的劳动意识。
3、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经历了从不愿劳动到自觉的劳动到有能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长历程,提高了劳动的实践能力。
4、多元化的劳动实践现场,让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认识到了劳动实践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劳动的兴趣和自豪感。
(三)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美誉度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方位的培育和发展,家长和社会也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表扬!学校的办学满意度和知名度稳步提升!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更是一本无形的书,孩子们在播下希望的种子,悉心照料种子生长的同时,也助长了孩子的成长。它可以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劳动中观察、思考和积累,感受自然美好,享受成长快乐;在家庭中,孩子们了解了父母劳动的艰辛,掌握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并能够积极主动的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新丰农场”生态田园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也将越来越认识到“处处能实践、劳动即教育”的可贵,不仅仅是学校整体课程的理念,它也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认同。于是我们将从一个学科、一个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努力推动学校的文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