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特点
儿科专著《颅囟经》中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后吴鞠通形容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渐渐形成“稚阴稚阳”之体的新说,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容易受到外感六淫和内生邪气的侵扰,从而导致疾病产生,影响生长发育。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脾胃之气之盛衰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轻重、转归与预后的吉凶。脾为后天之本,后天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元气充沛,才能生机盎然。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生机的活跃、体制的强弱,元气的盛衰不但决定了生命质量而且决定了人之寿夭。
明代著名医家万全首先提出小儿“脾常不足”,认为“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的水谷精微、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较成人更为迫切。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为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脾胃须不断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以适应小儿对水谷精微的消化与吸收。因此,存在小儿精微物质需求量大与脾胃运化功能不足的供需矛盾,故易出现“脾常不足”的特点。万全认为“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小儿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发生诸多病症,故调理脾胃对于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尤为重要。
脾胃失调的常见病
在小儿常见病中有食积、咳嗽、夜惊等症,这些症状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食积既是小儿的致病因素,又是一些小儿疾病的病理产物。在《症因脉治》中有“食积咳嗽”“食积喘逆”“食积泄泻”“食积腹痛”的章节。
当小儿脾胃功能相对正常时,若小儿饮食不节制或饮食不洁,容易诱发食积;当小儿脾胃功能虚弱时,若小儿饮食与平时无异,也可能会导致食积。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记载:“食积生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指出小儿食积咳嗽的主要表现和症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当进食过多,聚于脾胃,脾胃功能失调,痰浊内生;痰浊之邪上贮于肺,肺为娇藏,痰浊之邪阻塞气道,清气不能内入,浊气不能外达,肺宣降功能失调,或夹痰浊郁热蒸腾扰动,从而引动咳嗽。
脾胃功能失调也是造成小儿夜啼的一个常见原因。在中医学中,夜不安与脾胃有很大的关系,《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脾胃功能失调也是造成小儿夜啼的一个常见原因。从五行关系来看,火属心,脾属土,火生土,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脾土有损,子病及母,影响心神,导致心神动荡,从而影响小儿夜间睡眠。睡前饮食的小儿,在入睡后,脾胃功能依旧在高速运转,应该回于阴的阳气在脾胃处运行,未归于阴,而使心神受到扰动出现夜惊夜啼。
小儿脾胃的调理
对于小儿脾胃的调理,应以小儿养护为出发点,调乳母、节饮食、不妄服药,从而牢固脾胃之根本。
乳母“饮食入胃,气通于乳”,乳母健硕、乳汁充足则小儿身体强壮,反之乳母体弱、乳汁不足则小儿身体羸弱。乳母应当调畅情志,调节饮食,使自身气血调和,乳汁充足,则营养丰富。不能使乳儿受饿,切忌过早用其他食物喂养,以免脾胃受损。
小儿脾胃娇嫩,功能尚弱,饮食不可过饥过饱、过早食肉。万全提出“饱则伤胃,饥则伤脾,热则伤胃,寒则伤脾”,饮食不节则易出现呕吐、泄泻、腹痛等脾胃疾患。现代小儿脾胃疾病多因饮食不节引起,父母对小儿口腹之欲不予节制,致脾胃受累,脏腑功能失调。毕可恩认为脾气未充、喂养不当、护理不周是小儿食积的主要原因。
若脾胃伤于饮食较轻者,可控制其饮食以恢复脾胃正常运化;若脾胃损伤偏重者,可予消食导滞之品治疗;而脾胃损伤甚者,应当诊明病因,针对不同病因对症治疗。
万全提出“无病之时,不可服药”。小儿五脏功能尚不健全,应当避免盲目用药,恐损伤脾胃,阻碍气血生化。发病之时,需对症用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用药不可过量,药味宜精简。
小儿生长发育依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疾病的恢复亦需要依赖脾胃健运,因此,注重调理脾胃是防治儿科疾病的重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