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警报告
在暴恐分子袭击学校、精神病人和报复社会人员袭击学校以及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中,有学生受到意外伤害时,学校要立即拨打 110、120,组织人员对受伤学生进行初步医疗救助,并立即将学生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同时通知家长或亲属。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报告。
2.应对措施
(1) 应急抢险组要迅速将受到伤害的学生转移到安全区域。
(2) 医疗救护组要立即对受到伤害的学生进行检查,根据受伤情况进行清理伤口、消毒、包扎等初步医疗救助。如果伤情严重,要立即送到医院救治,或拨打 120,请医院派专业力量到学校救治受伤学生。
(3) 因暴徒堵门、群体围攻等原因造成救护车辆无法正常进出校门时,要立即向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请求专业力量援助。
(4) 及时和受伤学生的家长或亲属联系,告知相关情况。
3.善后工作
(1) 学校要组织人员到医院,协助家长做好对受伤住院学生的陪护工作。
(2) 学校要认真接待好家长,稳定家长情绪,做好抚慰工作。
(3) 学校要协助家长和有关部门处理好治疗、康复、医疗费和保险理赔等问题。
(4) 学校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人道主义援助,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5)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事件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6)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7) 学校要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卫生部门等报告事故的最新进展情况。
4.善后与恢复
突发社会安全类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尽快查清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引发事件的实质问题,尽可能满足师生合理要求,安抚和平静师生情绪,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
(1) 属于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或有关国家、民族情感等敏感问题引发的政治性群体事件,善后处置工作重点是:通过形势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组织师生学习有关文件,开展法制教育,保护师生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抵制错误思潮,引导师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决策上来。
(2) 在校园及周边发生涉及师生意外事故和人员伤亡而引发的事件,善后处置工作重点是:对伤亡的师生进行人道主义抚恤和补偿,对受害者家属进行安慰;安抚其他师生心理,稳定师生情绪;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积极配合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治,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3) 属于校内体制改革中涉及师生切身利益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善后处置工作重点是:及时帮助解决师生的困难和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促有关方面及时落实。对要求合理、一时难以解决的,深入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4) 事件结束后,学校要总结经验教训,调查、总结原因,找出预防、预警和处置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5.应急保障
(1)信息保障
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2) 物资保障
学校应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指导和管理,做好应对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人力、物力、财力准备。发生较大规模的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后,要全力做好处置人员和事件参与师生的必需生活、医疗救助、通信、交通运输等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3) 队伍保障
学校应组建由本单位教职员工组成的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加强对队伍的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学校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4) 资金保障
要设立社会安全类应急专项经费,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准备金,严格保证应急资金充足。
(5) 技术保障
完善一键报警装置,定期进行线路检测。完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覆盖、无死角。不断完善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求助、咨询和服务,提高校园安全防控能力、应急处置技术能力和科技水平。
(6) 宣传、培训和演练保障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安全类法律法规和预防、避灾、避险、自救及互救常识的普及和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紧密结合预案,加强应急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熟练掌握应急反应的主要内容、本人的职责等,保证需要时,能够快速到位、规范行动、有效处置。要分层次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活动,提高应急处置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险技能。并根据演练暴露出的问题,对预案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6.附则
(1) 本预案是学校处置突发社会安全类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工作文件,预案启动实施由领导小组决定。各处室、年级组和工作小组遵照执行。
(2) 本预案随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机构和人员调整,以及应急处置和各类应急演练中发现的新情况,适时予以修订。
(3)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