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

日期:2024-11-05     

字号:

布鲁氏菌病是全球流行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也可经消化道引起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而感染。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的贮存宿主很多,已知有60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驯化动物)为布鲁氏菌贮存宿主。羊、牛、猪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马、 骆驼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在我省,羊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牛。病原体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的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含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物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有病畜流产物、病畜的乳、肉、内脏,以及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皮毛、水、土壤、尘埃等。

[临床表现及分期]

(1)急性期:具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乏力等临床表现,发病在 3 个月以内,实验室出现确诊的血清学阳性反应。

(2)亚急性期:具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乏力等临床表现,病程在 3~6 个月之间,实验室出现确诊的血清学阳性反应。

(3)慢性期:病程超过 6 个月仍未痊愈,具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乏力等临床表现和布鲁氏菌病相关体征,并出现实验室确诊的血清学阳性反应。

[治疗要点]人感染布鲁氏菌病起病比较急,一般有发热、乏力、多汗、寒战、肌肉骨关节疼痛等主要表现,多见长期慢性不规则低热,发现上述可疑症状,并有家畜或畜产品密切接触史,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坚持全程、 足量服药,切忌治治停停,以免转为慢性。

[公众预防要点]从事牛羊等家畜养殖,乳、肉、皮等畜产品贩运、屠宰、加工,牲畜交易的人群以及兽医为布鲁氏菌病的职业人群,是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高危人群。上述人群在从事相关活动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戴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穿胶靴等。工作环境必须通风良好,工作结束后按要求进行消毒(0.1%新洁尔灭、3%来苏尔 5 分钟可杀死布鲁氏菌),工作过程中不吸烟、喝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消毒。

不要购买或食用病死的牛羊肉,注意饮食卫生,在进行牛羊肉等肉类加工时,应注意生熟分开,烹饪时煮熟煮透以后再食用。家庭用的菜刀、案板要生熟分开,不喝生羊、牛奶,防止病从口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