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参加人员:郭树丰、周学波、张岚、田凤、孟丽、杨淑芬、修松梅、杨炎、吴德杰、郭建菲、魏光月、王春彦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杂化轨道理论与价电子对互斥理论之间的关系、大派键的判断方法。
中心发言人:周学波
一、活动讨论
1.杂化轨道理论产生原因的教学要点
从原子结构看,碳原子价电子排布2s²2p²,按传统理论与氢结合应成CH₂。但甲烷分子有四个碳氢键,键角109°28′,呈正四面体结构。这一矛盾促使杂化轨道理论产生。杂化轨道理论中,以甲烷为例,碳原子的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杂化形成四个sp³杂化轨道,呈正四面体分布,合理地解释了甲烷结构。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理论产生源于理论与实验的矛盾,体会其必要性和科学性。进一步说,杂化轨道理论的产生也是对化学键理论的完善。在多原子分子中,原子之间的成键情况更为复杂,单纯依靠传统的价键理论难以解释。例如在乙烯分子(C₂H₄)中,碳原子之间存在双键,若按传统理论,两个碳原子之间应该是两个单键,但实际分子结构显示并非如此。杂化轨道理论通过sp²杂化的概念,解释了碳原子在形成双键时的轨道变化,即一个2s轨道和两个2p轨道杂化形成三个sp²杂化轨道,这些杂化轨道在同一平面内,夹角为120°,剩余一个未杂化的p轨道垂直于这个平面,从而更准确地解释了乙烯分子的结构。
2.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意义的教学要点
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空间结构有局限,价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则在预测未知分子空间结构有独特优势。它基于中心原子周围价电子对(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的相互排斥。如AB₃型分子,若中心原子A周围有三个价电子对,它们相互排斥使分子呈平面三角形结构。对于更复杂的分子,如AB₄型分子中有孤电子对时,价电子对互斥理论也能很好地预测。例如在SF₄分子中,硫原子周围有五个价电子对(四个成键电子对和一个孤电子对),根据该理论,孤电子对占据空间较大,会使分子形状偏离正四面体,形成跷跷板形结构。这体现了该理论在定性预测分子空间结构方面的有效性,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其便捷性与和杂化轨道理论的互补性。
3.两种理论关系的教学要点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通过计算价电子对数预测分子构型,不涉及轨道混合。如预测H₂O分子结构,氧原子周围有四个价电子对(两个成键电子对和两个孤电子对),分子呈V形。杂化轨道理论则从原子轨道混合解释分子几何构型,在H₂O分子中,氧原子进行sp³杂化,形成四个sp³杂化轨道,其中两个与氢原子形成σ键,另外两个容纳孤电子对。两种理论预测分子几何构型侧重点不同。价电子对互斥理论从宏观角度提供快速预测法,杂化轨道理论从微观原子轨道混合解释排布化学原因。以CO₂分子为例,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根据中心碳原子周围两个价电子对相互排斥,预测分子为直线形。杂化轨道理论则指出碳原子进行sp杂化,两个sp杂化轨道分别与氧原子形成σ键,未杂化的p轨道与氧原子形成π键,解释了分子直线形结构的化学机制。两者相互补充,结合使用可深入理解物质微观结构,且都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4.大π键判断方法的教学要点
大π键是教学难点。以苯和无机苯为例,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sp²杂化,形成三个sp²杂化轨道用于成键,剩下一个未杂化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大π键。无机苯同理,硼原子和氮原子sp²杂化,未杂化p轨道形成大π键。形成大π键的原子轨道须是未杂化p轨道“肩并肩”重叠,杂化轨道用于形成σ键或容纳孤电子对。中心原子sp²杂化时形成平面形大π键,如在萘分子(C₁₀H₈)中,多个碳原子sp²杂化,其未杂化p轨道共同形成大π键,使分子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若中心原子sp杂化,则形成直线形且两个互相垂直的大π键。sp³杂化轨道因空间取向不能形成大π键。模型教学可直观展示大π键形成过程和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活动总结
全体教师积极思考和表达见解,提出教学难点突破方法和实施措施。郭主任从大学教材角度阐述两种理论的历史背景、优点和缺陷,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
三、活动成果
教师明确两种理论关系并能有机结合教学。在大π键教学中,模型教学法突破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