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立冬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立”有开始、建立的意思,而“冬”则有终了、收藏的意思。这意味着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随着秋季的结束,我们将要迎来寒冷的冬季。立冬将至,天气开始是慢慢变得寒冷。民间有着冬季进补的习俗,资料现实,最近几年人们都很重视冬季养生。那么,冬季应怎样养生?冬季养生就该注意些什么?下面养生给大家概括了冬季养生,让你轻松度过寒冷冬季。
一、饮食养生
立冬以后,天气转寒,调整饮食增加热量是寒冷气温下御寒的方法之一。在寒冷的环境下,适当进食高热量食品,能平衡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因为在0℃左右,糖转化为脂肪的速度加快,随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减少散热,产生御寒功效。
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避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维生素和纤维素主要从蔬果中摄取,多吃萝卜、青菜、木耳、香菇、海带等蔬菜,常吃苹果、香蕉、枣、梨、柑橘、核桃、栗子等果品,对身体是大有益处的。
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粮食和薯类,谷类食物不能减少,成年人日需300-500克。
二、运动养生
冬季锻炼不可少。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所以锻炼前热身活动更显重要。如:伸展肢体、活动关节,使身体微热后,再进行健身运动。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
此外,运动时间最好在日上三竿之后和黄昏之前,此时间段日照充足,可避免寒冷的刺激。散步、快走、慢跑、打球、广播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冬泳也是很好的项目。
立冬节气的养生要点
1、防“点”病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2、进“点”补
冬季养生要科学进补。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狗肉、鸡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冬令进补时,为使胃肠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选用红枣炖牛肉、花生仁加红糖。
3、多“点”水
冬天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冬季一般每日补水应很多于2000~3000 毫升。
4、出“点”汗
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5、早“点”睡
“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而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专家强调,一要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二要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