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 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心跳不规则、过快或过慢等症状的总称,通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接受手术治疗,辅以生活方式改善,定期随诊复查,大多可有效控制病情,长期生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律失常发病率快速上升,且呈年轻化和不断增长的趋势。
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其中后天获得性包括生理性因素(如运动、情绪变化等)和病理性因素(如心血管疾病、全身性原因),心脏以外的器官发生结构或功能改变时亦可诱发心律失常。
基本病因是引发心律失常的遗传性因素多为基因突变。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反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风险评估,指导治疗方案。引发心律失常的后天获得性因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常见生理性因素包括:因运动、情绪变化等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或因睡眠等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常见病理性因素可以分为: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
全身性原因:包括药物毒性作用、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神经与体液调节功能失调等。
其他心外器官功能或结构改变: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卒中等。
诱发因素胸部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麻醉过程、心导管检查、各种心脏介入性治疗等可诱发心律失常。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例如大量饮酒或咖啡、饮浓茶、情绪激动、大量运动等均可导致正常人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发病的类型以及持续的时间,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典型症状包括心悸、乏力等,但很多患者早期常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较轻。
典型症状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发病早期可有心悸、出汗、乏力、憋气等症状,此时,若心律恢复正常则无严重不适,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等。
伴随症状心律失常伴有明显的外周血流动力学障碍时,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症状:
脑:视力模糊、头晕、黑矇、晕厥等。
胃肠道:腹胀、腹痛、腹泻等。
肾:尿频、尿急、多尿等。
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
就医的原则:对于因情绪激动或运动等生理性因素,出现偶发短暂性心律失常且无相关症状的健康人群,可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症状加重时就诊。
对于有高危遗传因素或病理性因素的人群,应重视体检中的心电图检查,一旦体检中出现异常心电图,需在医生指导下做进一步检查。
已经出现或疑似出现心律失常症状的人群,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发作频率高,应该尽快就医。
心律失常是一组常见病,定期到医院检查,复查有关项目,合理调整用药。
有基础心脏病或全身性疾病的人群,应配合医生尽早进行治疗。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定期体检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完善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患者:参与自我日常生活管理,患者如有烟酒嗜好应及时戒烟戒酒;应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日常饮食应避免饱食或摄入刺激性食物(浓茶、咖啡等),保持大便通畅。
家属:需鼓励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日常生活中帮助患者避免诱因,避免刺激患者,为患者创造安静的休息环境,协助做好家庭护理。
休息运动:心律失常患者应该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休息,并适当进行锻炼。
饮食:切勿“暴饮暴食”,宜合理摄入蔬菜、水果和新鲜肉类等,避免大量饮酒、饮浓茶、咖啡等。
患者可定时监测脉搏,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 1分钟。
患者应遵医嘱服药,用药(如抗心律失常药、排钾利尿剂等)期间若产生不良反应时须及时就医,不可擅自停药、调整用药,甚至听信偏方,擅自加药。
降低心律失常发病率,预防措施包括:
健康的饮食:低盐、低脂,适当摄入水果、蔬菜和坚果。
适度的运动:注意休息和适当运动。
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
合理的用药:谨慎使用非处方药物,遵医嘱合理用药。
自我监测:定时监测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