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四大作用机理,即: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
一、抗生素产生杀菌作用的四种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类脂类构成,具有维持形态、抵抗渗透压变化、允许物质通过的重要功能。因此,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因为没有细胞壁,所以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这一作用的达成依赖于细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通常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和这种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所以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但是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2.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使菌体内盐类离子、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但细菌细胞膜与人体细胞膜基本结构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该类抗生素对人有一定的毒性。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3.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以这中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放线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其核糖体由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其中,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于30S亚基,而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反应、肽链延长过程和终止反应。
4.抑制核酸复制和转录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可以抑制细菌核酸的功能,进而阻止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利福平等。
二、消炎药和抗生素的区别
消炎药:顾名思义,就是抑制炎症的药物,它主要分为两类。
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等。
抗生素:我们可以从名称上辨认。
**霉素:如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西林:如阿莫西林、甲氧西林。
头孢**: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
**沙星:如莫西沙星、左氧沙星。
**硝唑:如甲硝唑、奥硝唑。
不管消炎药还是抗生素,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常见。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个体体质、药物本身、药物中有杂质,也可能是药物的代谢产物所以引起的。
过敏类型主要包括:1、过敏性休克。2、溶血性贫血。3、血清病、药物热。4、未分型的过敏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固定性红斑、重症红斑等,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及林可霉素等。
毒性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毒性反应能够导致机体功能或者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机体生理和功能改变,常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过长有关系,特别是化疗指数低的药物,安全范围小,容易导致毒性反应。
主要包括: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2、耳毒性、肾毒性。3、肝脏毒性。4、血液系统方面毒性。5、免疫系统毒性。6、其次还有胃肠道毒性、心脏毒性反应等,导致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心肌损害等。
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发生在少数患者中,常常与遗传因素有关系。由于先天遗传导致的对某些药物异常的敏感,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大多是机体缺乏某种酶引起,使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所致。如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红细胞内,能够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的血红蛋白;而对于该酶系统正常的患者服药后不会产生此类反应。
四、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
1.严格掌握适应症: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才使用抗生素。这一方面固然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通过症状、体征以及一些专业的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检查来确定,但另一方面可以明确的几个基本常识是:病毒性感染的疾病、无条件的预防性用药、无感染征象的发热都不是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2.根据药物敏感情况选择用药:有条件的尽量做病原学和药敏试验,条件不允许的凭经验选择可能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的应用广谱抗生素。能口服用药的尽量选择口服,最后才选择静脉用药。
3.按时服药、及时停药:严格按照医嘱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量服用药物,私自减少用药次数或用药量非但不能有效发挥疗效,还会使致病菌易产生耐药性。感染引起的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使用抗生素。但一些特别严重的感染也需在症状消失后,持续用药一段时间。
4.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和方法:一般情况下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如因手术要预防使用,也要严格遵循卫生部颁布的预防用抗生素的应用指导原则。
5.合理选择联用药物: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如因病情需要必须联用两种或以上抗生素以增强抗菌效果时,应该避免联用毒性反应有叠加、相互间疗效产生影响或同一类型的药物。比如青霉素类G与红霉素联用,疗效反而会降低。
6.尽量避免局部外用抗生素:因外用易引起耐药菌的产生,同时还可能导致变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