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金城镇中心小学2022—2023学年教学工作总结

日期:2023-08-28     

字号:

一、抓业务立常规,构建温润有度的润心管理

1.层层落实,抓实业务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齐抓共管才能再上新台阶。本学年我们强化业务中心的“一体化”管理,夯实“常规一体化”,提质增效。在杜校长的领导下,业务校长整体部署调度教学工作,教导主任——级部负责人——教研组长分项抓好落实,确保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做到所有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扎实到位,不打折扣。

2. 群策群力,抓实常规细节

一是修订常规细则。根据“常规一体化”的要求,我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修订完成《金城镇中心小学“教学常规一体化”实施细则》。首先是每位老师都在实践中思考,整理出自己对常规一体化的理解以及困惑,然后由教研组长进行汇总,在教研组成员自我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对照《教学视导评价细则》逐条分析,力争精准解读,对每个环节在教学常规中如何有效落地进行方法引领和策略指导,形成本学科的《“教学常规一体化”实施细则》。最后,教学管理中心组织各学科大组长对各学科的《细则》进行解读,互相借鉴,共同修订完成《金城镇中心小学“教学常规一体化”实施细则》。用这种方式修订完成的细则能够体现出一线教师最真实的想法和做法,是十分利于老师们操作的。

二是探索等级评价。我校教师年龄老化严重,大多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每人一个分数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也达不到促进与提高的目的。为此,我们建立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等级评价制,将课堂教学分组后分为四档评价,翘翘脚就能前进一个档次,激励全体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完善课堂教学行为。

三是深化常规管理。通过“教研组长—学科分管领导—教学副校长—校长”多方联动,建立网状管理体系,采用不定时、定期与集中多种方式,督查“常规一体化”是否得到了真正落实,形成了“备—上—作—测”四位一体的教学相长链条模型。

二、抓规范夯落实,打造温润有爱的和润课堂

1.借助评价,深化和润课堂研究

基于校情、教情、学情,从“课堂40分钟质量不高、教师霸课现象严重”等问题入手,充分发挥团队优势,结合教研组工作有效性,借助课堂教学大比武这个平台,采取与教师考核挂钩和行政干预的方式,改革推进和深化和润课堂研究。在评价教师的同时,我们抓好评委的评课能力,以促进教研实效。上课教师教后反思后,由教学副校长随机点评委围绕观课和评价标准进行评课,并至少提出两条问题及改进建议,让主题性的互听互学更具“目标性”。

2.依托五课,践行常规一体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常规一体化”的笃行落实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落脚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我们统一认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依托五课,采取了不同的听课形式督促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的学习常规,让“常规一体化”扎实落地。

三、抓素养促发展,塑造温润有识的润雅教师

1、“平台式”锻造骨干教师

针对我校教研组长队伍参差不齐,教研活动实效性不强的现状,我们通过“教研活动”这个平台来增强教研活动实效,从而提升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采取“个人研读——集体教研——课堂内化——反馈深化”四步深入开展活动,监控好集中教研,重点对教研活动进行了规范。

2.“督查式”指导失衡学科教师

构建了“教研组——教学管理中心”两级质量监控网络,健全“当堂达标—每周小测—单元过关—专项抽测—期末检测”监控机制,确保质量监控落实到位,并随时通过质量监控发现学科薄弱教师,通过“五色”手段,指导失衡学科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经纬式”培养青年教师

我校40周岁以下教师共有12人,组成了我校的青年教师队伍。纵向经式培养我们保留了“师徒结对共进”项目,每名青年教师自主选择1-2名师傅,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横向纬式培养,成立青年教师联盟“向阳俱乐部”,开展赛课、读书、小课题研究、班主任沙龙、学科知识考试、基本功练赛等活动,形成竞争、合作氛围,把青年教师培养成我校教师队伍的后备队和主力军。

四、抓课程树品牌,培养善思爱学的润雅学生

持续打造德“润”乡心课程品牌,实现课程育人,围绕“润身、润智、润体、润美、润慧、润行”等方面,重点抓好3个课程,培养善思爱学的润雅学生。

1.劳动润美课程。以“多措并举 提升学生核心劳动素养”为主题,着力构建 “4+X”劳动教育课程群,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2.读书润智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读书活动,激励和引导全体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贤行润身课程。为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素养,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每学期初教学管理中心制定《“习性关照月”活动方案》,将开学初第一个月定为“习性关照月”,对活动的方式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对学生的课堂常规和教师的激励语提供了详实的参考。学校下发安排后,各教研组结合本年级本学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商讨研究制定了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的习性细则,各班级开始进行为期两个周左右的训练与强化,月底各教研组深入到各班级进行了习性展示与交流,最后进行了点评与总结,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并对学生习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