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唐家泊中心小学2023年教学研究活动、成果

日期:2023-05-25     

字号:

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语文教研组于5月11日-5月15日开展了“我仿名师上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活动前老师们精心准备,对名师课堂进行多次认真观摩,积极备课,钻研打磨,仿学名师之课堂精髓。精心揣摩名师教学过程,展现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

第一节课是一年级一班孙晓晖老师的《荷叶圆圆》。

孙晓晖老师课堂上主要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学习生字,在让学生读准音、认清形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语言,渗透汉语言文化,通过五维识字的方法,让识字变得立体、饱满起来。本节课以读贯穿教学,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在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第二节课是一年级二班李倩老师的《小猴子下山》。

本课的教学中,李倩老师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字教学。通过请学生借助拼音读,当小老师带大家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加感兴趣地投入到生字学习中。最后,送字入词,把生字放入本文的词语中,让学生加深对本课生字的理解。当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遇到“掰”这个动词时,她借助“掰”这个字的汉字演变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掰”是一个会意字,意为:两只手从中间分开。并让学生一起用手来掰一掰,加深对这个动词的理解。

教师的教学线索清楚,过渡语设计精心,教具准备充分,使孩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拉近了孩子和文本的距离。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也把握得比较到位,师生互动非常默契。老师的即时评价运用得也恰到好处。

整堂课气氛活跃,老师与学生融合得非常好。老师们的亲切自然,也让学生们显得轻松愉悦。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非常积极,也有不少令人惊喜的生长点。

第三节课是三年级二班王雪丽老师的《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这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新授课。课堂上王雪丽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和亲切和蔼的启发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这堂课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整堂课都非常生动且充实,也给我很多启发。

在这堂课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王老师对于字词的讲解。因为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苦恼如何讲解字词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字词,以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她老师对于字词的讲解令我豁然开朗。她先出示课件,提问学生,然后点名易错字“攻”,教师范写,学生自己动手写,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字的记忆,避免错误,尤其在学生写完之后,王老师还别出心裁地让学生互相检查写字情况,并提出建议,更利于学生写字规范化。

第四节课是杨海英老师执教的《画杨桃》。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这个。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杨老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父亲和老师的话,总结“他们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第五节课是杨雪老师的《军神》。

《军神》是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细读课文,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感受。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课文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与心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杨雪老师通过多形式的以及个性化的阅读与体会,师生携手走进课文中,亲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我将分析、讲解与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符合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

第六节课是徐金凤老师的的识字课《中华美食》。

徐老师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美食,通过认识这些美食,从而认识生字。通过认识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认识中国的美食文化,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节课教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成为了主体,主动性增强。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赏美食、说美食、菜名识字、母亲节为妈妈准备菜谱几个环节展开,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在母亲节到来之际,通过为妈妈准备菜谱中让学生表达对母亲的爱,更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

第七节课是张淑芹老师的《牧场之国》。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所抽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课上张老师抓住文章中出现四次的赞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来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的美。整体感知课文后,说荷兰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踊跃发言。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板书下,完全出现在黑板上,荷兰的美景尽现在学生眼前,激发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接下来进入质疑解疑环节。学生围绕“为什么称荷兰为牧场之国?从那些语句体现出来的?”展开交流讨论。一路走下来,课堂很顺畅,条理很清晰,层次也很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文章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第八节课是王剑老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王老师巧妙借用《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影像,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沉船的可怕场景,借用视频引入文章的沉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读出沉船的可怕,读出人们的恐慌。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第九节课是吴文文老师的《花钟》。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课文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课文按照“归纳现象一揭示原因一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在教学中,吴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合作朗读中探究,在想象中创新。

第十节课是牟晓华老师的《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优美动人的童话,充满奇妙色彩的故事情节能大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牟老师的教学中,孩子们感受童话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课堂节奏也比较紧凑,从精美的教学课件到流畅精简的教学语言,可见其备课认真充分。在《巨人的花园》这一课学习中,老师从童话中的人物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童话奇妙的特点。让学生看图读题后,老师问学生从哪里看出这是篇童话时,学生很快把握“巨人”一词,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巨人,这是想象出来的。老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学习了语文知识点,可谓独具匠心,开篇导入就是一大亮点。

老师们讲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课堂设计以生为本,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过程性评价中让教学目标精准落地,是一堂堂接地气、有灵气的好课。

孔祥伟校长、孙建华校长、常艳丽主任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在听了老师们认真的研讨后,孔校长首先对本次活动表示了肯定,看到语文组老师们在“仿名师”以来的收获与成长感到十分欣喜,他总结了在平时的随堂听课和教学常规中,许多老师还停留在课堂上“灌输为主”讲得多,留给学生练习和思考时间少的困境里,希望老师们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立足课标要求,落实语文任务群的设计,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