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我辖区内患病率较高,成为影响我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的首要因素。为最大可能性的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高血压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现提出高血压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健康教育:
高血压危险因素目前大多知晓,许多危险因素通过干预可以控制和消除。改善生活方式,控制、消除危险因素,在高血压防治中至关重要。健康教育高血压一级预防的主要方式,在社区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能够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消除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
二、高血压的生活指导:
(一)减重
建议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应控制在24以下。首次减重最好能减轻5kg,以后再根据自觉症状和有关指标决定进一步减重的速度和目标。
(二)合理膳食
1、减少钠盐,每日食盐不超过6g。
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摄入膳食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的摄入,增加摄入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和鱼类。力求使蛋白质占总热量约15%左右,动物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20%。
3、注意补钾和钙。中国习惯饮食中低钾的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增加绿叶菜、鲜奶、豆制品等。
4、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所下降。
5、限制饮酒和戒烟。饮酒可减低降压药物的药效,尼古丁也影响降压药的疗效。因此提倡戒烟戒酒,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
6、增加体力活动:应选择适应自己身体状况的体力运动。
7、保持平衡心理: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精抑郁是引起高血压和其他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要做心理疏导,使他们得到心理平衡。
(三)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
为尽可能发生高血压患者,对辖区35岁居民建立首诊测血压制度,对确诊血压高者纳入高血压病管理中,对疑诊者动态观察。
(四)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分级管理
对现有高血压病人实行分级动态管理。控制高血压的血压水平,以减少对靶器官损害从而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五)对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行为、环境等综合干预
在社区中营造支持性环境,并且以“不吸烟、少饮酒、低盐低脂控体重;长锻炼,防意外,心情愉快保健康”来倡导社区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