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11月6日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了烟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勇,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言进,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晨光,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坤,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蔚蕾:
各位线上线下的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烟台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起,我们将以市政府新闻办名义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我市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取得的积极成效。今天举行第一场,我们荣幸地邀请到烟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勇先生出席今天的发布会,请他向大家介绍“五大振兴”的总体情况。和梁市长共同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言进先生,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晨光先生,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坤先生,请他们围绕产业振兴相关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梁市长介绍“五大振兴”总体情况。
烟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梁勇:
各位媒体朋友:
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在山海林泉之畔、阡陌纵横之间,一步一脚印、一岁一耕耘,细细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图卷。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251.5亿元、70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6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总产值达687.8亿元,同比增长5.1%。
一、推进力度全面加强。坚持高点站位,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将乡村振兴作为市委“1+233”工作体系的2条工作线之一,科学统筹布局、高点高位推进,构建起党委政府牵头、行业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大格局,真正做到“五个振兴”协同发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今年以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组织召开上半年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观摩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集中观摩评比10个乡村振兴项目,安排部署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召开乡村振兴专题会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再强调、再部署。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外地开展专题调研,围绕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问诊把脉、谋篇布局。市委分管负责同志组织召开乡村振兴系列专题会议,聚力推动科技人才、文联文艺、体育、供销等专业领域助力乡村振兴,集成各类要素向乡村振兴领域集中投入。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调度会议在烟台等4地市召开,实地观摩了我市的2个区市、3个片区,相关工作做法获上级肯定。
二、产业基础夯得更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今年夏粮种植面积182.87万亩、产量75.3万吨、亩均单产411.77公斤,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其中莱州市朱由一村地块实测小麦亩产880.89公斤,创全省冬小麦最高单产纪录。秋粮收获目前已经完成,收获面积达276.98万亩,实现稳步增长。坚持链式思维、多方赋能、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第二轮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再掀热潮,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52.9亿元、连续14年稳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榜首;“烟薯25”等优质农产品火爆全网,肉鸡产业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预制菜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优质烟台葡萄酒让世界“微醺”。“蓝色粮仓”建设如火如荼,示范推广“海工+牧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三大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24座,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6处,其中国家级20处,约占全国的1/8,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85万吨,渔民人均收入3.7万元。海洋渔业的加速发展已成为夯实全市稳产保供基础、助力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力量。
三、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健全“1+4”防返贫动态监测督控工作体系,现有监测帮扶人口555户、1028人。保持帮扶政策稳定连续,重点慢病签约率和家庭医生签约率、随访率均达100%,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低保、特困供养覆盖率79%。抓好衔接资金项目管理,统筹各级衔接资金2.9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60个。统筹衔接资金投入1.15亿元,梯次建设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2个、市级7个、县级13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86.3万元,富民生产贷1220万元,齐鲁富民贷3.66亿元。
四、乡村环境不断改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13个区市、131个镇街、5767个村庄全部纳入检查评估,数字平台、无人机等新技术、新手段让工作更精准、更高效。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出台《烟台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水电路气暖等配套更加完善,有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9%以上,所有建制村实现快件直投进村,污水治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工作成效显著。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参与集团化办学,乡村医生执业医师资格或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高5%,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87处,城乡社区助老食堂198家。
五、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实践所160个、实践站6226个,实现城乡全覆盖。文明实践志愿者超过129万人,每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10万场次,培育出一批影响力大的工作品牌。紧抓“红白”理事会建设,倡树文明节俭新风,全市5723个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文明节俭、移风易俗的新风在全市蔚然成风。开展“五送六进•三关四爱”文化惠民活动,“戏曲进乡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每年推出各类文旅活动万余场,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六、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创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挥党支部组织引领作用,培育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343个,2022年以来带动集体增收1.01亿元、带动群众增收近5.32亿元,相关做法获评“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以党组织跨村联建为纽带,依托中心村或经济强村建设党建融合发展区360个,辐射带动3500余个村庄连片打造。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工程,全覆盖培训村干部,市级每年提级培训村党组织书记1000名。出台从严管理监督村干部26项具体措施,严格执行“四议三审两公开”,对全市314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开展专项整治,全部实现有效转化,村均满意率99.3%。
下步,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勠力同心、加压奋进,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提升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共同迈向烟台乡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蔚蕾:
感谢梁市长的全面介绍。
接下来,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大家举手示意我。
中新社:
烟台市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下步重点工作方向是什么?
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言进:
烟台农业产业布局相对完整,链式发展架构初步完成。这既是烟台当下优势,也是烟台建设农业强市的基础。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1.5亿元,位居全省首位,今年有望突破1300亿元,继续领跑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镇城居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品质优良。近三年来,粮食产量均在180万吨以上,花生总产量超过40万吨;苹果种植面积248万亩、年产量560万吨,占据全省苹果产量的半壁江山;肉蛋奶产量达到151.4万吨,年出栏商品肉鸡3.41亿只,水产品产量达到185万吨,各类优质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品质上乘,为全省稳产保供和全市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农业优势产业特色鲜明、聚产成链。着力推进苹果及果蔬、粮食加工、肉鸡生产加工、现代种业、生猪与牛、预制菜、龙口粉丝、花生与食用油、饲料及宠物食品等9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强化产业融合和平台培育,共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46个,省级乡土产品名品村349个,国家、省、市、县四级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日渐完善、动能强劲。全市共培育张裕、龙大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省级93家,“农”字号上市公司1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46家。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75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241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5000家,小农户与合作社、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大市场有效链接、环环相扣,农民致富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农业科技装备底蕴深厚、实力领先。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8.32%,高出全国8.32个百分点。共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个,拥有农业领域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1名。“烟农”小麦系列、“登海”玉米系列、“烟富”苹果系列、烟薯系列、益生白羽肉鸡等优质品种领跑全国,让亿万农民找到了致富之路。
品牌战略深入推进、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培育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个,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63个,总量位居全省第一。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烟台海参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深入人心。今年,烟台通过线下展会、线上直播、平面宣传等全渠道投入,着力打造“烟台农品”品牌,“好农品、烟台造”“农品万千”“烟台领先”等品牌形象显著提升。
下步,烟台将坚决扛牢农业大市发展责任,着力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探索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之路,加快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不动摇,坚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良种、良法相配套,积极提高单产水平,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着力打好“稳生产、提质量、稳效益”组合拳 ,落实大食物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保障优质果蔬、肉蛋奶、水产品周年供应、品质提升。
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以烟台苹果引领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推广新品种,着力打造数字果园和精品果园,持续擦亮烟台苹果、莱阳梨、烟台大樱桃等金字招牌。以龙头企业带动新型畜牧业发展,加快推进畜牧业智能化建设,提升畜牧产业现代化水平;发展蔬菜、茶、花卉等特色富民产业,做大龙口粉丝、预制菜等产业规模,再添乡村产业发展新赛道。
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开展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推进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物联网、绿色种养等领域技术攻关。实施数字农业示范工程,进一步提升种植业信息化、畜牧业智能化、质量安全管控全程化水平。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先进成熟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着力加快全产业链融合升级。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促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双提升。加强农产品储备、物流、冷链系统、大型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构筑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拓展培育农业新业态,培育乡村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传承等多种新型业态和产品。
着力塑造农业品牌新形象。深入打造“烟台农品”全品类区域品牌,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高质量塑造“农品万千、烟台领鲜”品牌形象,扩大“烟台农品”全国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引领农业发展新优势。
大众日报:
烟台作为渔业大市,水产种业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烟台市水产种业发展情况如何?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田坤: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芯片”,是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源头,是渔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水产种业已成为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全国水产品物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烟台市按照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智能化要求,充分发挥在优良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生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水产种业提升行动,聚力打造全国北方重要水产苗种繁育基地。2022年,全市水产苗种产量突破4000亿单位,约占全国水产苗种产量1/9,居全省首位;预计2023年全市水产苗种产量将突破4200亿单位。
水产原良种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建成31处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其中,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6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获农业农村部批复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4家,占全国1/5;获省农业农村厅批复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10家,占全省1/3强。全市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达到40余个,全部实现苗种人工繁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苗种生产基地。其中,刺参苗种产量超过250亿头,约占全国40%,占全省65%;贝类苗种产量超过3700亿粒,占全国10%,占全省70%。全市已建立起以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水产种业领军企业为龙头、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为骨干、近千家苗种繁育场为基础的水产种业生产体系,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苗产业化发展大格局。
水产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过产学研结合和企业自主创新,在国内率先突破了海带、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杂交扇贝和刺参等品种人工育苗技术,先后获批国家水产新品种23个,约占全国海水新品种的1/6,涵盖鱼类、藻类、贝类和刺参等种类,在全国示范推广应用。并相继建立了国家海藻与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海藻遗传育种中心。紧跟国家深远海发展战略,开展深远海养殖品种攻关和试验示范,莱州明波水产公司在国内首次实现黄带拟鲹亲本培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烟台经海渔业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展虹鳟鱼苗种繁育、中间养成和深远海养殖试验;率先在全省开展深远海大规格鱼类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年培育大规格鱼类苗种1200万尾以上,有效解决深远海养殖大规格苗种供应问题。
水产种业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依托黄渤海新区资源禀赋、科创能力和自贸区政策优势,建成全球水产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推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共建“中国海水鱼(北方)活体种质资源库”,打造集种质资源保护、科研、科普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海洋水产种业综合平台。建立“山东-海南”水产种业常态化联系机制,深入探索“南鱼北繁、北繁南养、产权共护”模式,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水产种业发展聚集区。
烟台日报:
近年,烟台市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发展的方向渗透到了基层和农户中,今年又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2025年)》,未来三年,烟台果业将重点发展哪些方面?
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晨光:
近年,烟台将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连续开展了3年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造老劣果园132万余亩,亩均收益提高5%,果业提档升级成效渐显。今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将持续推进以烟台苹果为引领的果业高质量发展,保护好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金字品牌”,以转型、提质、增效为重点,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领新主体和新模式革新跨越,提升烟台果业市场竞争力和全产业链管理水平,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主要从4个方面发力:
从优化产业布局上发力。加快编制果业优势生产区规划,引导苹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统筹粮食与果业发展,鼓励果业上山上坡,形成区域特征明显、规模适度的区域产业布局。培育“龙头园”,引导龙头企业、工商资本等建设现代化大果园;支持大学生创业共同体等建设特色精致果园,鼓励果园地有序流转,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从强化科技创新上发力。加强果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关键技术引领。围绕种苗、资源利用、装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支持苹果种业创新,重点选育着色好、抗病虫、品质优、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免套袋品种,加快创新集成省工省力、优质高效的现代集约轻简化栽培模式。
从果园绿色发展上发力。健全完善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天敌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扩大绿色防治技术实施面积。支持各类经营性、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性病虫害绿色防控服务平台。推广以果园托管、半托管方式提供统防统治服务。开展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的试验示范,推广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从建好果业“五大体系”上发力。包括完善生产体系,实施优质苗木培育工程和果园沃土养根工程,在国内率先实现新建苹果园无病毒化,推动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配方肥”等技术集成应用;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苹果产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协调发展,加快多产融合发展,弘扬好烟台苹果文化,实现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构建现代复合型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基层果业服务站、果业协会带动,探索联农带农、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建设果业现代市场体系,加强产销两个市场建设,培育烟台苹果跨境电商,加大电商经营培训力度,开展“烟台苹果”全媒体宣传活动,实施“区域+产地+企业+果园”品牌工程,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烟台苹果品牌知名度。
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蔚蕾:
感谢吴局长的回答,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各位记者朋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殷嘱托。五年来,烟台市不辱使命,担当奋进,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刚才听了四位发布人的全面介绍和详细解答,相信大家对今天的发布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希望各媒体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醒目位置,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报道好烟台乡村振兴取得的亮点成果,为全市统筹推进“五大振兴”贡献媒体力量。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背景材料里提供给大家的联系人。
感谢梁市长,感谢高秘书长、田局长、吴局长,谢谢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