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校“学评教”联动课堂建设与深化的需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深化与完善本校学本课堂建设成果,着力推进市教研室提出的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进一步实施“教、研、训”一体化校本研究策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概念解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运行的系统,而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客体、教与评就是这个系统之中的四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中,一个要素发挥作用,便会引起相关联的所有要素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一个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序运行的系统。我们就称这个系统为“学评教联动课堂”。其中,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学习的客体可以是教师、教材、学习资料、辅助学习手段,学习伙伴……教可以是教师的讲解、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活动设计……评是师生对学习的评价。
二、基本目标
通过全体领导和教师“学评教”联动课堂的研究和探索,能在课堂实践中有效促进“学评教”联动课堂的成果落地,让“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这一理念深深扎根,提升课堂品质,实现“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充满生命力,从而整体提升我们学校青年教师的素养,同时达成教研室提出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现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的共同发展。
1.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学习,能够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建立知识内部和知识间的联系,不断建构和完善学科知识的结构,形成学科知识体系;依托导学单+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思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2.教师能提升学科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技能。具体表现在:在主题教研引领下,以学评教联动课堂理论为基础,开展学评教联动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水平;以单元整体教学为视角,加深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入挖掘学科知识所承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开发导学评价单,提升教研组集体备课和教研水平,提升教师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教学设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学科专项研究团队,在学校课堂建设整体要求的基础上,深化完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导学评价单,依托导学评价单,深入探索基于学科本质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施操作
(一)成立研究组织
为保证以导学评价单为依托的“学评教”联动课堂的有效推进,学校成立以下组织:
1.研究中心
邢京顺、黄祝杰、李忠杰、姜明明
2.指导中心
于见秋、赵晓培、初雪娜、于晓霞
3.评价中心
研究中心成员代表、指导中心成员代表、以及各学科骨干教师
4.研究团队
学科 | 年级 | 领雁 | 群雁 |
语文 | 一年级 | 成笑其 | 李婧 李娜、黄昱 张红梅 张月 |
二年级 | 郭小杰 | 李怡娇 荣新蕾、刘文涵 祁颖 | |
三年级 | 于晓霞 | 赵潇婷 贺晓媛 鲁雪梅 高清清 刘斯羽 | |
四年级 | 段奇帅 | 杨秀玉 初雪娜 刘晓萱 邵颖 | |
五年级 | 薛振华 | 李梦帆 白雪 王睿 张金帆 | |
数学 | 一年级 | 李洁 | 李宁 秦晓爽 丁参参 |
二年级 | 黄平平 | 谭文洁 史琳妮 | |
三年级 | 丁娇 | 张春静 韩林平 于卓民 任敦阔 | |
四年级 | 于美娟 | 王强 孙媛媛 曲元龙 | |
五年级 | 孙丽丽 | 孙玉 于锦鹏 郑翔宇 | |
英语 | 学科团队 | 隋月 | 赵晓培 张琳 于亚男 石润蕾 郑翔宇 |
(二)确立活动推进思路
1.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组织各研究团队定期开展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主题研讨活动,推进“学评教”联动课堂的深化实践与研究。
2.双轨推进研究与实践
一是立足全体教师课堂素养提升
1.学科雁式团队开展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自主课堂研究。
继续加强我校注重科研的传统,实施课题引领,依托《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和《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悦思”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两个烟台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展开研究工作。在主题教研引领下,各学科立足学科本质,以学评教联动课堂理论为基础,开展学评教联动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研究,使学评教联动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真正落地服务课堂教学;各学科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已有的策略成果,以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导学评价单,以单元整体教学为视角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导学单内容,精研导学单问题和学习活动;结合学科特点进一步优化、完善导学单+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进一步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化研究,探索和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课时教学策略,形成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同时,展开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以新课标为理念,深化单元教学设计理论架构和实践策略,形成精品单元教学设计成果和单元教学下的不同课型的课时教学精品课例,开发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2.强化学科集体教研。充分发挥学校“雁阵教研组”的作用,通过每周的学科教研例会、“桌边”教研和即时教研等形式,引领青年教师学实弄通学科知识,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推进自主学习课堂,促进自主学习成果落地。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结合学校“青蓝工程”,进一步加强“师带徒”活动和“凤美教师成长团队”建设,以促进青年教师观念转变为重点,着力激发青年教师的成长意愿,激活年轻人的成长内驱力。
二是深化学科自主课堂专项研究
各学科组织教师自主申报建立学科专项研究团队,继续进行学科单元整体教学与导学自主课堂的深化研究,进一步整合和提升学校学评教联动课堂研究成果和操作实施策略,提升学校的教科研水平,为学校学评教联动课堂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各学科在暑假教师专业研修基础上,立足学科知识本质,指向师生学科素养的提升,结合教研室和学校教研主题,自主确立本学科学期课堂研究主题和目标,制定本学科主题教研计划。各学科领导要以实施方案为参照,确保学科主题教研计划与学校方案、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在落实学科素养关注点的同时,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相结合。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改变研课方式,通过“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的方式,开展主题教研课例研修活动。各教研组在学科计划的基础上,确定本教研组的主题教研主题,制定本教研组的主题教研计划。
3.基本技术支撑与基本研修方式
一是技术支撑:着眼学改进教的课堂观察技术。三个维度:目标达成度(结果与参与次数)、教与学推进思路(看策略运用情况)。
二是研课方式:
基本研课方式:基于主题,跟进问题,三备三磨。
各教研组在学科计划的基础上,确定本教研组的主题教研主题,制定本教研组的主题教研计划。通过开展同一单元不同课型的“进阶式”课例研讨。即同一单元的不同课型要体现出核心概念的迁移和进阶,实现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四、实施建议
㈠“学评教”联动课堂结构包含“三四三”环节
1.三个环节:
①依据课标,调研学情,师生共同定标;②围绕目标,依托文本,师生合作达标;③基于学习,及时评价,师生共同验标。
2.达标、验标环节的四项教学活动:
①教师设置情境(导学单),学生依标自学;②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习;③小组展示学习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完善;④学生互评学习结果,教师提炼、总结、评价。
3.课堂教学解决大问题的三个程序:
①教师设境,学生自学后生成问题;②教师组织学生在群学中探究问题;③教师指导学生在展示学习结果中发展问题
(二)注意事项
1.确定目标
在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加强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目标的研究,确定适合课标和学情的课时学习目标,基于学习目标设计导学评价单和教与学活动,形成融学习目标、教与学活动、各环节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于一体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导学评价单》。逐渐研讨形成如下联动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2.实施教学
“学评教”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评再教。先学:依据《“学评教”联动课堂导学评价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新知,即以学促学;后评: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即以评促学;再教:针对学习目标对呈现的学习案例实施教学,即以教促学。
⑴加强“雏凤小组”的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雏凤小组”的建设工作,落实小组建设、小组培训、小组合作的交流探究、语言范式、汇报展示等基本规范,从学校和班级两个方面做好合作小组的管理和评价工作,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⑵加强学科集体备课,设计学生特点的融学习目标、教与学活动、各环节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于一体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导学评价单》。课堂上以导学单为依据开展学习,增强学习目标的导向性和评价标准的激励性。
⑶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整教和学活动的时间分配,为课堂小组合作留有空间。
教师用于讲授、启发、点拨和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不能超过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即不超过13分钟(低年级不超过1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
①注重落实“学评教”三维一体,四方联动。三维一体,主要强调学、评、教一致性;四方联动,是指形成学和评、学和教、学和学、教与评四组基本的联动关系,有序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②中高年级要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强化课前预习、课堂合作探究和小组展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五、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㈠组织阶段(2023年8月13日—9月15日)
各研究团队组织进行核心素养和新课标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已有研究策略学习与研究活动。
1.暑假期间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教研活动(8月13日—8月27日)
语文学科以学习新课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和语文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为目标,组织教师进行了相关学习。具体内容有:自主学习理念下批注示范课的课例研讨以及名师课例和新课标讲座的学习。
数学学科以单元整体教学案例《多边形面积》为例,重点学习了大概念,核心概念和核心概念在课时的迁移;开展了跨学科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对如何进行跨学科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研讨。
英语学科以提升专业素养为目标,组织教师进行了自主学习课堂的理论学习和学名师活动,并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角度对所学课例进行了细致地剖析、分享了学习感悟。
2.各研究团队组织进行“青蓝工程”师带徒活动(9.06-9.22)
通过“青蓝工程”学科立标学习、观课反思、跟踪师傅观课、执讲议课等方式,规范新入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授课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学校研究制定《促进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建设实施方案》,举行“学评教联动”课堂建设启动仪式。(9.01-9.22)
4.组织进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专题理论培训(9.13-9.30)
分别组织开展《联动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标准及要求》、《联动课堂实施规范培训》《学评教联动课堂理论培训》,以级部为单位对小组长进行一次专题培训。组织各任课教师进一步熟悉班级小组划分,确定1、2、3、4号同学,开展联动课堂小组合作专题指导课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熟练运用相应的话语模式、交流讨论程序、联动策略展开对话交流。
夯实联动课堂理论基础,引领教师进一步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提升教师课堂师生联动、生生联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意识;引领教师一进步熟悉学评教联动课堂的各项实施规范,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推动联动课堂研究成果落地进一步服务教学。
5.各学科召开专题研讨会,依据学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实施方向(9.25-9.28)
主要明确两个方面:
一是明确单元视角下自主课堂深化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二是明确教研组团队具体落实哪些联动课堂策略;导学评价单改进和研究方向;导学单+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以及学科各学科内教研成果运用。
6.各学科上报教师主题教研研讨和观课安排(9.28)
㈡实施阶段(9月25日—11月5日)
1.各学科组织学科研讨课(9.25-9.28)
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学科研讨活动,在集体研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重点研讨以下两方面:一是基于学科本质的自主课堂模式中联动策略的课堂应用效果;二是单元整体教学下的导学评价单的开发和使用成效;
2.各教研组研究团队开展“学教评”联动课堂主题教研课例研讨(10.9-10.20)
(1)确定研究的单元,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教研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根据学科具体要求确定研究的单元,应用已有的单元教学实践成果,开展教材分析、单元分析和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
(2)分课型实施,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课时实践研究。
教研组成员分类型执讲同一单元下的不同课时,开展课时实践研究。实践过程关注课时间的联系和层次,体现出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特点。
并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上实现突破,形成较为完整的单元教学理论架构和实践策略;形成本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下的课时教学的自主课堂模式。
(3)教研组研究团队执讲顺序确定:教研组研究团队,从教研组中青年的教师开始,顺序为由教龄短到长,两人讲课最少间隔2天,人人参与。
基本原则是榜样引领,后续跟进,人人参与。
3.专项教研团队
(1)各学科专项教研团队组织进行深化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模式研究(2023年10月9日—11月30日)
(2)各学科专项教研团队组织进行深化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模式实践(2023年11月1日—12月22日)
㈢评价阶段(10月23日—12月31日)
由学校和各学科分别对本年度的“学教评”联动课堂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及教研组考核之中。
1.赛课验收(10.23-10.27)
(1)教研组赛课
①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各年级教研组根据主题教研课堂授课能力成绩,对教研组成员进行年级初赛量化排序。
②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各年级教研组进行教师限时空讲比赛。具体要求各学科自定。
(2)校级赛课验收时,根据年级课堂授课初赛排序抽签进行校级赛课活动,各年级初赛第1名(年龄40周岁以下),参加校级赛课(30分钟)选拔 ,获得学科赛课第一名者,获得参加海阳市优质课比赛资格。
(3)赛课验收流程:
①提前一天,组织现场抽签,分别确定赛课教师顺序。
②第二天,组织现场讲课。
2.专项研究成果汇报(12.25-12.29)
(1)各学科专项教研团队成员各自提交成果报告,学科领导审核指导。
(2)进行各学科专项教研团队成果汇报。汇报时每个学科专项教研团队成员,结合各自深化研究的重点,展示研究过程的视频和照片等实证资料,抓住关键问题与成果进行汇报展示。
3.推门听课
学校和学科领导落实推门听课,时间贯穿整个学期。赛课结束后,推门听课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
4.校级限时空讲比赛
以学科为单位分组进行教师限时空讲比赛。具体要求各学科自定。
5.组织进行教研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成果评选活动。
6.整理装订“学教评”联动课堂主题教研档案资料。
六、保障措施
㈠专业引领
学校聘请教研科研专家对“学教评”联动课堂活动进行专业引领和指导,各研究团队结合研究主题进行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㈡同伴互助
充分发挥雁群队形独特、借力飞翔、头雁轮换的飞行特点,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同伴协助、团队发展。
㈢时间落实
学科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观课展示研课时间 | 各研究团队根据课程表先自自主安排,然后学校统筹协调。 | ||
集体备课时间 | 每周二下午第一节课 | 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 | 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 |
㈣评价激励
⒈本学年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教评”联动课堂活动成效作为学年末评价优秀教研组的主要依据之一。
⒉各研究团队及每位教师的活动成效列入本学年的教师目标责任制课堂授课成果验收考核之中。
3.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团队或个人,将优先获得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
4.专项研究团队考核评价
(1)教师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课堂授课成果验收”一项三个档次的分差加大为3分。
(2)学校对参与专项研究的老师组织进行专项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每学期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奖励1-5分。
(3)参与专项研究团队成员在学校“凤美教师”评选中奖励3分。
5.被评为一等研究团队的领雁,确定为学校“凤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