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招远市魁星路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日期:2023-10-08     

字号:

一、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88人。

学历结构:具有大学本科学历86人,占教师总数的97.7%;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2人,占教师总数的2.3%。

职称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2人,占教师总数的14.6%;具有一级职称的有43人,占教师总数的52.4%;具有二级职称及以下的有27人,占教师总数的32.9%。

年龄结构:35周岁以下的教师有20人,占教师总数的22.7%;36—49周岁的教师有44人,占教师总数的50%;50周岁以上的教师有24人,占教师总数的27.3%。

学校各项制度日趋健全,内部管理运作良好。教师年龄结构基本合理,队伍相对年轻,教师安于工作,乐于奉献,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较好,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较强。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影响均有显著提高。

如何让一批成长形式喜人、初露锋芒的教师在今后三年内尽快成长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进而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是本规划所想努力解决的主要课题。

二、指导思想

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拓宽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教育的模式,有效构筑起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切实形成教师全员参与的学习型组织,为我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今后三年,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强化教科研的引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及新课程的教学能力,全面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重点培养和形成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逐步形成骨干教师成长机制;健全我校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建设起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生机和创新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具体目标

1、师德师风目标。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走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之路,使全校100%的教师都能接受到师德教育;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走师德建设正面导向、榜样激励之路,不断提高全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队伍亮化目标。培养一支“自主、合作、务实、创新”的中层领导队伍;塑造一支“敬业、博学、创新、奉献”的教师群体队伍;确立“角色意识、超前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教育理念;继续实施校级名师工程,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1-2名,市级学术带头人1-2名,市级骨干教师7-8名。

3、制度建设目标。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完善充满活力的教师用人机制,完善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和教育信息化为载体的教师培训体系。

三、主要原则

1、坚持教师为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始终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作为我校教师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2、坚持师德为首。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坚持依法立制。坚定贯彻落实《教师法》及教师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相应的校本制度,逐步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努力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型机制

根据实际需要,选准突破口,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着眼激励,着力完善,构建我校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有效推动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1、弘扬师德,完善教师队伍的导向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建设,我校的师德建设工作要坚持正面导向、榜样激励,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我校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考核、奖惩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每学期对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每年推出1-2名师德先进典型;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与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依据,同时,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对严重违反者,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2、深化改革,完善人事管理的运行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以人为本,以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把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落到实处。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选拔机制,形成“奖励向实干者倾斜,荣誉向奉献者靠拢”的共识。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一方面要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着力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班子成员要树立全局、合作、服务、责任和榜样意识,以实际行动带动人,形成一个“理论学习好、团结协作好、廉洁自律好、工作实绩好”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提高办事效率。

以全员校本培训为龙头,以校本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校本信息技术培训班、校本班主任培训班等为抓手,依托课题研究及远程研修平台,积极争取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着力构建点、线、面和谐发展的立体式师资培训体系,真正实现面向全体教师,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今后三年要继续有序、有效进行教师的基础性培训、基本功训练,务实高效,固本强基,构建以学科知识或通用知识为主要培训内容的条线系列。一是强化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有关规定,50%以上教师取得中级及以上证书。二是强化新课程培训。新课程培训是今后三年我校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内容注重针对性,培训过程注重实践性,培训方式注重多元性,让新课改理念通过实践真正转化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行为。

坚持面向全体教师,创新教师培训的途径与方法,为每一位教师积极创造学习、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1、青蓝共舞。校内也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全员共同成长的氛围;积极争取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到校示教、讲座;争取、珍惜各种培训机会。进一步以差异成长引领全员发展。依据学校今后三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修订校本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三年成长规划,形成共同愿景,建立校本青年骨干培训班教师成长档案袋,强化日常交流互动,增加底蕴,自主发展,快速成长。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积极探索和实施教、学、研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真正形成教研与科研并举、理念与实践结合、学校与教师同行的校本培训新格局。全员参与,立足课堂,以高效课堂教学和形成个性化的教师教学风格为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内容,着眼于自主发展,争先成长。

3、抓好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行为和实践,在强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抓好教学基本功训练;使教师不仅“专”一项,而且“懂”几门、“会”几样;努力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4、以“校级名师工程”为载体,以业务培育为关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或论著,50%以上的教师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年均市级以上发表、获奖、交流论文不少于10篇。

5、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培训,提供条件让教师学习各种现代教学技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资源,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着力研究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转变,50周岁以下教师均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6、通过校本培训和教育联盟,与兄弟学校对口交流,外出学习观摩,聘请相关专家来校作讲座,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7、选送校级骨干参加市高研班培训。选送骨干班主任参加市级培训班。选送青年干部参加业务培训。大力支持并积极向上为教师争取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观摩学习、评优、竞赛等机会。把提供机遇与平台作为学校给教师最大的福利。各级各类的获奖要在同类学校中领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