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宗旨
我校坚持“为学生架起成人成才的阶梯”的育人目标,承“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知行合一 内外兼修 家校合作 手脑并重”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回归教育初心”统筹教育教学工作全局,稳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造“合润育人 和美致臻”德育品牌。以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家校社联动为切入点,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天地。
二、办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在什么地位 ,是现代教育理念区别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最鲜明的分界。我们坚持教育、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纳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运行轨道,为每一个学生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空间。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我们把教育看作一种特殊的服务,学校的功能由封闭性的“管理型"向开放性的”服务型"转换。根据这一理念,教师既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教育者”, 又是提供特殊服务的“服务者”;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 又是“服务对象”;教师对学生既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3.“教育向科学研究要质量”。坚持进行统领性的教育实验,不断探索学生发展的规律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途径,减轻学生过重的课负担,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这是我们承诺向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根本保证。
4.全面育人,养德为本。学校以“笃行、敦品、静思、能群”为校训,在全面育人的前提下,凸显德育的核心作用。注重弘扬中华民族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友爱同学的传统美德。棋重视“个性教育”、“个案分析”的实验研究,从起点班开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着眼于提高每一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开设以人格教育为中心、以“学会做人”为重点的列化德育教程,并与美育熏陶、行为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富于爱心、举止优雅、谈吐文明、具有合作精神的优秀青少年。
三、教师发展规划
随着时代的前进,新一轮课改工作已经拉开序幕,为了适应课改要求,紧跟时代步伐,继续教育工作也已经注入了新的内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成为今后五年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今后三年中,我校也将转变工作思路,在继教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力度,把“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作为继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经过三年的时间,使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出具有程改革理论为内容,以师德建设和师德培训等活动为途径,以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证,以“创建学习型学校”和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创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任务
教师专业发展程度
1.有合格学历并逐步提高学历层次,在未来三年中,力争使我校所有教师都具有合格学历,学校在这方面鼓励教师继续学习,为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创造方便条件。
2.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的技能,了解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方向,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的技能,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的基础保证。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的技能,为此,我们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出去学习,出外聘请本学科带头人、名师等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同时,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自培、自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通过网络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及最新信息。及时更新固有观念,做到时时更新,与时俱进。
3.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及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方法的手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同时,加强培训后的管理。指导教师加强培训后的巩固的应用。组织教师开展课件的学科整合,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思路。
4.较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及课堂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校本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和资源而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在所有教师面前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大家起点一样,没有模式,答案在实践中。鼓励教师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切实以校为本,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
5.较强的教科研能力的水平。教科研能力是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 只有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的水平 ,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新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样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才能真正起到“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将为教师创造一个具有浓郁科研氛围的环境,使教师投入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提高能力,充实自我。
6.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研讨课等教学活动任务的能力。鼓励教师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在教学中积累。在实践中锻炼。不怕失败,追求成功,让更多的教师承担更高一层次的公开课、研讨课。
(三)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管理
1.建立系统、科学的培训计划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2.健全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并能很好的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3.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上级培训部门的统-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的校本教研,培训形式的内容有所创新,教研要取得相应的成果。
4.借力强镇筑基羽翼,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在教师专业培训上,尽可能为教师学习创造好的硬件条件(如:计算机、音像、图书资料等)。
5.为教师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享用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师有较高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6.认真执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制度,定期检查填写情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7.各级骨干教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抓好典型,善于总结得选进事迹,以点带面;使全体教师综合素质有定的提高。
四、德育品牌建设规划
(一)目标
我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是通过德育品牌的创建,通过各种活动,提供体验式、实践式学习的情境,用多层次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在体验中养成道德。要拓宽体验性德 育的内涵和外延,充实体验性德育的内容,逐步形成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的内容体系。既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又要吸取当代科学进步成果,既要放眼世界,又要从身边着手,努力使德育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由书本延伸到生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总目标:培养自信人、书香人、追梦人、幸福人
具体目标:
1.学校——重合润,有内涵,研发展,创品牌
管理掌舵——建立健全德育课程一体化管理体制
2.教师——重和美,有文化,高素养,成团队
师德领航——巩固完善“师德垂范”教师德育方针
科研扬帆——充实提高德育科研服务课堂教学水平
3.学生——重品格,有梦想,练特长,美少年
(二)措施
1.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并实践“四结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即“学校全员参与与专职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全体基础心理教育、分组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抓手,重视师生心灵的沟通 ,创造温馨的对话场景,普遍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校又一有特色的亮点项目。
2.关注学生成长环境,参与指导家庭文化建设。学生成长离不开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家庭环境。无数事实证明:宽松、宽容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有鉴于此,我校将利用自身优势教育资源,成立家长学校,关注家长的发展,关注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以推动家庭文化建设来带动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3.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的有效新途径。德行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主教育。真正的德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完善自我。
4.在新的实践中,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为蓝本,构建有我校特色的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新体系。
5.紧紧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前,学校生源呈多元化,有各种类型、不同地区的学生,所以,在“树魂立根”的教育中要突出“大中华”教育,让学生学会和谐相处。
五、课程与教学层面
学校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将“家国情怀、励志担当、求真求美、力学笃行”作为育人目标,聚焦核心素养,扎实课堂改革,开发校本教材,构建课程体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三年内持续提升。
(一)聚焦核心素养,打造情智课堂
构建具有我校特色“聚焦素养——深度自主——全程优效——技术整合”模式的情智课堂,整合学科教学资源,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时空限制,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与学习效益的学习活动。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水平。
一是聚焦素养,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统领,聚焦学科学习目标,创设学科学习情境,设计和解决学科学习问题,让学科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二是深度自主,引导学生自主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任务,选择和创设有利于自我学习的情境与问题,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三是全程优效,从重点关注“课中优效”,拓展至“课前”和“课后”的一体化优效,促进“课前助学”“课中优学”“课后辅学”的一体化发展。四是技术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上的“技术整合”.提高“自主”课堂和“优效”课堂的“数字”含量,在具有鲜明现代感的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构建课程体系,厚实文化底蕴
合润课程主要从三个系列四大主题入手。基础性课程系列、拓展性课程系列、实践性课程三大系列;传统文化主题运动健体主题、劳动巧思主题、灵动益智主题四大主题。
1.传统文化——“非遗传承”课程。继承本地“非遗”特色,学校联系九鼎原乡金石博物馆等非遗单位,创新开设“金石传拓、陶艺、剪纸、面塑”等校本课程。充分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开发了邵家初中校本课程《风华齐鲁》《经典里的品格》,并通过道德大讲堂等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谦逊儒雅品格。
2.快乐足球——运动健体课程。学校将足球被列为必修课,编写了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快乐足球》。组建学校足球队和班级足球队,坚持开展足球活动和特色足球联赛。同时,田径、滑雪等特色运动项目也相继开展。学生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继承了传统,强健了体魄,得到了全面均衡发展。
3.金岭小米——劳动实践课程。学校结合乡村学校特点和教育文化需求,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使大户庄园和九鼎园成为学校劳动实践研学基地,并在学校开辟农田,开展“金岭小米”特色种植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和试验田里,为农作物浇水、松土、施肥、除草。小米种植等“农味儿”十足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悯农、会农、爱农,以劳动为荣的意识。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创造,达到了磨炼意志、培养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4.灵动益智——科技创新课程。学校对创客空间实行开放,创客老师团队进行辅导。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创客嘉年华”活动。
六、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以“筑梦起航--奔跑逐梦--铸梦成真--翥梦翱翔”的“梦”文化为抓手,把“少年梦”“学校梦”“家乡梦”、“中国梦”有效融合,致力于构建“乐学共进、自主创新、和谐雅美”的校园文化,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活动乐园、生活的花园。
1.目标:注重在恢弘大气的现代化新校园中对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持和积淀工作;注重在物质、精神等层面构建具有学校个性的、凸现邵中精神,体现学校传统文化与建设现代学校相融的和谐、奋进的学校文化环境。
2.措施:
(1)注重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力打造花园学校。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先进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 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等作用。
(2)注重以风气育人,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实质。
①学生发展中心定期通过师生一起参与的系列主题活动来推动风气育人,使教师的优良品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②精心设计系列传统项目,形成邵家初中特色的校园仪式:开学暨颁奖典礼、毕业典礼、体育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要在师生的共同设计和参与下,充满责任感、荣誉感和感染力、凝聚力。
③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专家名师讲座、主题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生动形象的体现。要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和各种活动,丰富师生精神生活,陶冶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鼓励教研组、年级、班级组织举办文化专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人文素养养成的体验经历。
④发扬民主精神,优化学校人际环境。不断完善办学机制,搞好科学管理。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诚恳接受师生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包括班主任)接受师生民主监督和评议。改进学生评教制度,让教师直接听到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对教师的希望,引发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积极反思和教育措施的调整。
招远市金岭镇邵家初级中学
202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