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文峰路街道中心小学现有专任教师1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2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1处。
一、课程开课情况。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1-5年级每周1课时。学校以课堂(课外)教育为主,形式有: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
二.学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二)劳动教育目标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学校、家庭联动,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劳动公益行动,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学会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劳动教育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
2.基础性原则。在劳动教育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放性原则。校内校外相结合,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动教育体系。
4.适当适度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四)实施步骤和策略
1.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研制方案。为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劳动教育实施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了《莱州市文峰路街道中心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二是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劳动清单,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小学低年级(1-2 年级)重点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3-5 年级)重点围绕劳动习惯养成,做好个人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每周设立1节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天至少做1项家务。建立健全校劳动值日制度,每天安排学生进行班级卫生打扫和卫生区清理,每周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打扫除,每月进行劳动小能手评选,每学期组织一次劳动技能大赛,每学期组织一次劳动周活动,每学期组织不少于2次的基地建设活动。
三是师资配备。学校配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员,负责种植园的管理,设置一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置办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工具和设施。配备 1 名以上专任教师,其他兼职教师也配备到位,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上级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劳动教育指导和劳动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各年级聘请1名专业特长突出的家长兼任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同时加强劳动教育基地的安全设施建设,保障师生劳动安全。
2.树立劳动观念。
一是活动引领。通过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综合实践课、少先队活动课、劳动教育专题培训、家长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强化教育。如:利用班队会,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会,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劳动”?怎样做才算是热爱劳动。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古代名人爱劳动的故事,还可以讲近代名人的劳动故事,再是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在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同时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榜样激励。充分利用小学生善于模仿榜样的特点。教师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让学生感受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加强劳动实践
一是开展校内劳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每天开展卫生清扫,每周进行卫生大扫除,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劳动周活动。开辟校内种植园,让班级、学生认领责任区域,予以精心呵护。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书包整理、队角装饰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是组织校外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学农实践、劳动技术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每学期开学第二个周对假期劳动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4.注重评价引导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技术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因此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成长档案,客观记录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家庭劳动以及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的主要情况。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评价。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学习成果展示、课后实践效果等因素由学生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综合判定学生等级。
二是加强劳动成果评价。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现场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制作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根据评比结果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对日常劳动和家务劳动实施情况进行等级评价。
三是建立劳动教育成长档案。通过教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劳动的点滴,实行等级评价,实施对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劳动过程与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劳动清单
根据寒暑季节变化,设计适合学生的劳动清单:

五、开展劳动技能大赛
根据年龄特征及课标要求,每个年级选择不同的劳动项目,每年开展一次劳动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劳动本领,体验劳动价值。